《德行天下》的启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41 光明网 | |||
编者按 八集理论专题片《德行天下》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为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而联合摄制。该片围绕新时期道德建设重大课题,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对爱国、诚信、团结、自强、奉献等基本道德信念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既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比较强烈的时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活教材 ——在《德行天下》首发式暨出版发行播出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片《德行天下》,先后于2005年9月和2006年7月在海南省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海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德行天下》首发式暨出版发行播出座谈会,这对于充分发挥《德行天下》应有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部电视片,之所以能得到众多群众的充分肯定,就在于其体现的思想内容适应了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其呈现的艺术形式适应了人民群众精神享受的需求。《德行天下》较完美地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理论性与活泼性的统一。从思想理论上看,《德行天下》在以下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的支撑。深入发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传统,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我党历来重视对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弘扬。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八集电视片《德行天下》依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吸纳了我国理论界的最新学术成果,通过《再塑龙魂》、《尚德崇义》、《尽忠报国》、《众志成城》、《天道酬勤》、《自强不息》、《重建诚信》、《走向和谐》这八集电视片,准确全面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结、历久弥新的崇高美德,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之魂。利用电视媒体承载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利用只需4个小时播放时间的电视连续片把历史人物、经典格言、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融会贯通,使人们在轻松的闲暇之余领略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和精神风采,是《德行天下》的独具匠心,也是《德行天下》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贡献。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之源。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道德是一个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混合体,它既有民主性、人民性、科学性的精华,又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广大。只有通过这种批判继承,那些传统的优秀的思想道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在现实的社会中呈现其时代价值,在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中焕发其勃然生机。 《德行天下》紧扣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行天下这一主旨,立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坚持科学分析、批判继承的态度,以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国民幸福,有利于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根本准绳,荟萃古人先哲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升华提炼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德行天下》把理论界对于中国传统道德加以批判继承的创新成果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使正在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龙的传人”,直接从中华传统道德宝库中吸吮营养,从时代呼唤的龙魂中得到激励。 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民族风格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的评价标准与社会道德规范统一为一体,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发展,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呈现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德行天下》再现了中华民族养民知耻的道德教育传统,从明理叙事的结合上,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镶嵌在龙魂深处的以爱国、爱民、勤劳、自强、团结、诚信、奉献为评判标尺的荣辱观画卷。在《德行天下》的历史镜头下,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种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历史的亲切感和现实感,将会油然而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从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德行天下》是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部辅导教材。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随着《德行天下》的思想性与日益增多的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德行天下》的价值必将更加令人注目。 植根于民族沃土的道德之歌 ——看电视专题片《德行天下》 彭京宜 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德行天下》,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是阐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上乘教材,而且也是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上乘教材。 这部电视专题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通过对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而形成的厚重的历史感。它以弘扬民族传统道德为切入点,渐次展开了“再塑龙魂”、“崇德尚义”、“诚信为本”、“众志成城”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从纵向看,它从浩繁的史料中清理出了一条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例如关于“爱民”的思想,从孔子的“德治”、“仁政爱民”,说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朴素民本思想;从黄宗羲可贵而孤弱的“民权宣言”,说到孙中山先生弥足珍贵而又无可奈何的“三民主义”——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的宣告,并且给出了画龙点睛的结论:“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涵盖了数千年来“德治”、“德政”以及“政德”的林林总总,阐述着共产党人落地生根、永远不变的宗旨。从横向看,它从混沌的时空中编织出了一个个对举分明的块面,例如关于“诚信”的思想,就以古城西安为背景,将周幽王因丧失诚信而成为亡国之君和商鞅因严守诚信而使秦国成就霸业进行对比,告诉人们“诚信的重要”。得益于上述“线条”与“板块”的交相辉映,这部电视专题片获得了非常厚重的历史感。
突出特点之二,是通过对实际生活进行积极评价而形成的强烈的现实感。一方面,它以解剖历史所获得的锋利,无情地剖示了现实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另一方面,它以满腔浩然正气,唱响了一曲曲道德之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以“共建和谐”作为“压轴”之章,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最佳交汇点,使人们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而且看到了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重要义,还看到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突出特点之三,是通过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现代感。它在礼赞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并没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泥坑;同样,它在肯定世界优秀文化的时候,也没有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陷阱;它牢牢把握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且使之与世界先进文化相互结合、相得益彰。这一点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其一,它对饱受诟病的某些人和事给予了新的理解,它提出了“爱国主义永远与土地和民族紧密联系”重要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要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其二,它对某些传统的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例如它指出团结的要义“是国家、民族、集体的大义,不是一人、一家、一宗一派的小利”。其三,它热切期望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这种情感基于对郑和七下西洋的称颂,也基于对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的深深忧虑。 这部电视专题片最闪光的地方,也许就是使人们深信:在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面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富有的宝贵品格,必将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大业提供深刻的启迪,必将对妥善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新世纪,新世纪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贡献。 中华道德精神的世界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焦国成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光大美好的道德,一直是中国人不懈的追求。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道德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又熔铸了伟大的民族性格,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浪潮日渐高涨的今天,这种伟大的道德精神仍然有其不衰的生命力。经过现代中国人的努力弘扬,它必将流行于整个天下。这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世界前景,也是中华民族可以贡献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德行天下》就是一部阐释中华民族伟大道德精神的电视专题片,其题目就是取“光明美德,流行天下”之意。这部片子从初稿完成到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放映,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它在细节上仍有许多可改进之处,但它所传扬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却是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 崇和的理念。第一集《再塑龙魂》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分析入手,揭示了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理念和精神。龙形由各民族的融合而产生,是炎黄子孙民族大家庭的象征;龙魂由尧舜时代的“协和万邦”、儒家“致中和”等思想造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凝聚。“和”的精神,对内部关系上是团结协作,对外部关系上是和平共处。它基于人道和正义,与宇宙的自然和谐息息相通,因而也是一种天地之道。在中国日益富强的今天,“和”的理念仍然是我们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对内我们坚持团结互助,反对分裂;对外我们全力维护和平,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尚德的思想。第二集《崇德尚义》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敬德尚德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不断追求善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圣哲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沉思,得出了人生和社会的善无不基于一个“德”字。德者,人心之要,行为之本。德的本质在于仁爱他人、服务人民。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德尚义的民族,因而永远是世界上的正义力量。 诚信的观念。第三集《诚信为本》揭示了诚信是个人处世、人际交往、社会运行的根本这个道理。传统的诚信思想是与天道的真实无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而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诚信不立,企业无诚信则衰,国家无诚信则败。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尤其显得重要,共筑诚信已是全体公民的强烈心声。 团结的观念。第四集《众志成城》阐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人类靠团结协作而战胜自然,中华民族靠团结协作而永葆青春,社会主义中国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而结成人心的万里长城。团结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它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确保社会主义中国迈向辉煌的明天。 勤俭的美德。第五集《天道酬勤》颂扬了勤劳的价值。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汗水的累积、劳动的创造。勤俭创业是中华文化的底蕴,劳动创造幸福是中国人视为天经地义的观念。伟大的革命者李大钊说得好:“一切的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的苦境,都要由劳动解脱。”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应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尽职守。 自强的精神。第六集《自强不息》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周易》有两句非常深刻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现代表达。自信、自立、自胜、自强,永远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才能成就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事业。 爱国的情操。第七集《尽忠报国》赞颂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爱国主义的情操和传统。公忠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的社会道德准则。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它是一股不竭的精神源泉,支撑着中国人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最危险的时候用生命筑起血肉的长城,也支撑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在今天,爱国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就是要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就是不做任何危害祖国的事。 和谐的理想。第八集《共建和谐》阐述了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追求。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人与自然之间,国家、民族之间,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甚至个人的内心深处,无不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大大降低了人类的幸福度。因此我们需要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和精神中包含着妥善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思路和模式。认真地发掘它,让其为社会之善、人类之善服务,让它为现实世界的和谐做出新的贡献,是《德行天下》专题片的目的。人类光明而美好的道德必将流行于天下,这是《德行天下》专题片昭示给人们的信念。 让美好道德流行天下 ——周文彰谈电视专题片《德行天下》 本报记者魏月蘅王晓樱 八集电视专题片《德行天下》制作完成后,经中宣部推荐于2006年7月24日至31日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社会反响很好。2006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前后,海南和其他省市也播出了该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德行天下》是怎样产生的?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和谐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它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片的主要策划人——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 记者:《德行天下》的拍摄理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周文彰:大背景是我们党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大家知道,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针对我国思想道德现状,作为和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的方略提出来的,切合我国国情,很有针对性,很及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接着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3年中央提出把每年的9月20日作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南省委宣传部在深入分析我国、我省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决定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摄制一部宣传以德治国和《纲要》的电视片。 记者:据了解,省委宣传部把该片的制作播出当作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来实施,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周文彰:的确如此。近几年,我们实施了多项文化建设的大工程,《德行天下》是其中一项。一开始,省委省政府就高度重视这部电视片的拍摄工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都对这个“工程”作了批示,要求把该片作为我省文化工作的重点项目。该片还得到了原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同志、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在片子的后期制作、修改阶段,中央文明办、中宣部宣教局的同志都曾给予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该片工作的领导,罗保铭副书记、徐惟诚同志、罗国杰教授亲任该片顾问,我任该片总监制。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该片的制作和播出过程? 周文彰:首先是确定摄制理念。我们召集有关专家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的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提出该片要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精神,要能为社会大众提供辨别善恶美丑的标准,提供具有导向性质的价值理念。同时,在表达上要通过讲故事,说道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阐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让中华美德流行天下。 其次是精益求精。该片脚本由人民大学焦国成教授牵头组织专家学者集体创作。导演是广东电视台著名导演张中一,他在执导政论片方面很有造诣。龙湾港集团为该片提供了全部制作资金。该片摄制组于2004年4月6日离开海口,赴各地拍摄,历时三个多月,涉及二十多个省市区,行程两万九千多公里,拍摄的画面、收集的资料画面非常丰富。当然,后期制作修改花费的功夫更大。解说词先后修改过8次,画面剪辑、录音、合成也多次修改。片子报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有关部门审看后,根据有关意见,再次对片子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片子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认为该片是面向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记者:你个人对《德行天下》如何评价? 周文彰:江泽民同志说过,宣传文化工作能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一大批好的精神产品。当前文艺创作很繁荣,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文化精品不多,在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道德的缺憾”,甚至有些作品很大程度上诱导道德失范,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现实呼唤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作品。我们把《德行天下》当作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来实施。关于该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我个人认为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德行天下》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虽然《德行天下》制作完成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之前,由于《德行天下》脚本吃透了以德治国的精神实质,很好地把握了十六大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很好地吸纳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精髓,使得该片在内容上可以说就是对“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深入阐释,“八荣八耻”,中讲到的八方面的“荣”和“耻”在《德行天下》中都有比较充分的反映,而且在表达上,对每个道德范畴都有破有立。 二是《德行天下》也比较好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整个片子的创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注意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注意阐发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延续和发展,注意阐述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注意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注意引导社会形成思想共识。 三是《德行天下》提供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一集和第八集。第一集《再塑龙魂》全面、准确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点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第八集《共建和谐》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和”的精神,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不同民族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趋势。这完全符合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 记者:能谈谈《德行天下》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吗?如何评估它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宣传作用? 周文彰:我们拍摄《德行天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精工细活。物质的、制度的建设固然不可少,但思想的、情感的熏陶更重要。我们把《德行天下》当作艺术片来制作,就是为了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始终把发挥片子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不少省市团体和个人来电咨询购片事宜。为使该片取得更大社会效益,我们根据青少年生活学习规律,安排省台多次重播该片,海南日报还刊发了解说词。我们还制作了光盘和图书,赠送给我省基层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观看学习。 当然,要准确评估它的作用是很难的。这正是文化建设的特点: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我希望《德行天下》能在我国各个领域进行宣传和播出。我们制作这个片子,尽管投入很大,但并不刻意追求经济回报。我希望有社会力量参与《德行天下》这个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方说,再根据此片制作一个更适合青少年看的版本,也可以开发适合全球华人看的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