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嗜野者,“口味儿”该改改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1: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11月11日,广东省广州市森林公安首次对9名非法盗猎和经营野生动物人员进行了公开处理。执法部门表示,虽然近年来已加大了打击力度,但从今年几次突击检查情况来看,广州非法偷运、贩卖、经营野生动物行为又有抬头趋势。进入秋季以来,广东许多地方出现了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重返餐桌的迹象。

  对此,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前提醒:野生动物传播病毒的危

险性极高,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食野味之风死灰复燃

  非典之痛难道被遗忘?

  “秋风起,食野味。”今年秋冬时节,广州的野味酒楼又开始做起生意。

  “到哪里吃野味呢?”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过几个广州市民。“广从路很少了,到番禺啊。”据一些市民反映,从广州市区到番禺市桥的公路上,就有出售野生动物的酒店。“以前是明目张胆卖,现在要熟客才行。”

  2003年非典过后,吃野味之风在广东暂时“刹车”,大小酒店基本不见公开售卖。但是“风声”过后,在市郊的番禺、芳村、白云等地离主干道不远的大小食肆,记者还是能看到吃野生动物的“据点”。

  在市区,酒楼售卖野生动物的行为更加隐蔽。一位在闹市区吃过穿山甲的商人对记者说:“大家不会直呼野生动物的名字,而是心照不宣地称‘那东西’。如果可能,最好在饭局前打电话预约。”在市内经营野味风险高,消费自然也高。他说,以清炖穿山甲为例,三四个人吃,一般需要花费五六千元。“这是高消费,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由“地上”到“地下”,食野味之风大有死灰复燃之势。据统计,从去年至今,广州共查处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案件773起,收缴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动物64662只。

  不惜以身试法、以身试病

  历史沿袭还是猎奇心理?

  有人把“老广”嗜食野味归结于历史。

  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飞禽走兽多;而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让当地居民形成了食野味的习惯。西汉《淮南子》就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不用”。

  广东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负责人分析,由于传统的饮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过于相信野味的滋补作用,广东人吃野生动物现象确实较全国其他地区普遍。

  据广东省林业局初步调查统计,广东人吃食的野生动物种类约有50种,其中蛇类、虎纹蛙、龟、环颈雉、斑鸠、鹧鸪、鹌鹑、野猪、华南兔等销售量最大。除鳄鱼、梅花鹿、鸵鸟、蓝孔雀、环颈雉、鹌鹑、虎纹蛙等10多种来源于人工养殖外,其他野生动物均来自野外捕猎。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袁喜才则认为,尽管国家对许多野生动物予以法律保护,但还是有不少人偷着吃,不惜以身试法,不惜以身试病。这跟改革开放后,广东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有关系。有的人出于猎奇心理,喜欢尝鲜;有的人则将吃野味当成“有钱人”的象征。

  吃野味补身体没有科学依据

  饮食习惯何时改变?

  事实上,野生动物的营养并不比其他动物高,而且与人还有多种共患性疾病。

  专家介绍,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以及鸟类等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包括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营养学专家李万根博士说,很多由食用野味引起的疾病在医院里经常见到,最常见的是一些寄生虫病。他说,有些人总以为野生动物很补,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野生动物所含的营养如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一点不比其他动物高。西方人极少吃野生动物,他们的营养状况照样不差。

  专家们呼吁,人们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与野味告别,这样更有利于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广东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广东近年已积极开展以“提倡不吃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观念”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集中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宣传,引导群众不吃野生动物,增强保护野生动物和疫病防治的意识。他希望这种认识能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抵制捕猎、贩卖、吃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本报记者 赖伟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