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电影恋上文学,重燃火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4:57 光明网

  最近,很多导演纷纷将触角伸向文坛青年作家,寻求合作。今年6月,导演林志儒改编作家高翊峰的《肉身蛾》(宝瓶出版)同名电影,入选台北电影节;10月,导演陈正道邀请小说家许正平担任编剧的《盛夏光年》上映,票房极佳;刚登场的金马影展,则有导演吴米森以作家郝誉翔所写剧本拍摄的《松鼠自杀事件》;而接下来在11月10日,由作家李志蔷执导、张友渔原著、许荣哲编剧的《单车上路》,也即将上映,台湾电影界,似乎正吹起一阵电影文学风潮。

  

电影恋上文学,重燃火热

  《六号出口》场景之一。

  

电影恋上文学,重燃火热
电影恋上文学,重燃火热

  《盛夏光年》

  作者:陈正道

  版本:春天出版

  定价:180(新台币)

  《肉身蛾》

  作者:高翊峰

  版本:宝瓶出版

  定价:200(新台币)

  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热

  往昔最广为人熟知的导演+作家拍档当属朱天文与侯孝贤,也曾陆续出现许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除了琼瑶、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包括: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玫瑰玫瑰我爱你》,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哟那啦再见》,廖辉英的《油麻菜籽》、《不归路》,李昂的《杀夫》,白先勇的《玉卿嫂》,陈雨航的《策马入林》,萧飒的《我儿汉生》、《我这样过了一生》、《小镇医生的爱情》等,都是先出版文学书才拍摄同名电影的例子。可惜热闹的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台湾电影陷入冰河期,大批相关工作者转行,文学与电影擦撞出来的火花于是渐渐熄灭,直到这几年才重新燃起丝丝光热。

  电影与小说联姻的障碍

  事实上,电影与小说联姻并非易事,有许多相关的执行技巧,但传承与训练的断层,使得年轻导演如今想改编文学作品,必须再重头开始摸索。如何说服作家放手让导演改编作品,正是其中最难的一环。写过偶像剧剧本的高翊峰就认为,小说创作是很个人、私密的行为,电影却是集体的脑力激荡,必须任凭原著接受第二次甚至多次的“再创作”,极为痛苦。不过,高翊峰也坦承,在改编过程中,作家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他写作《肉身蛾》时,并没有太强烈的色彩与空间感,但是在林志儒导演的镜头下,大量浓厚的颜色、强烈的景深,竟让他看到了原著的另一面,非常惊讶。

  林志儒笑道,原著更改的幅度确实相当大,身为影像工作者,他了解小说是专属文字、阅读的设计,需要花费颇多心力将其转换成顺畅的视觉、流利不拗口的对话,因此,非常强调导演与作家的磨合、沟通。林志儒透露,导演必须彻底向作家说明如何掌握原著带给导演的精神与感动,取得谅解与互动,方能完美呈现。

  由导演跨行文学写作的作家李志蔷,不讳言台湾新生代作家虽然对参与电影充满兴趣,却缺乏接触电影圈的经验,也不了解台湾电影界的生态。踏进文坛后,他有幸结识许多文友,在理念上充分交流,更乐意担任起两边的桥梁,《单车上路》于是得以集结三位作家的力量。

  关于前述导演与作家如何密切合作的问题,李志蔷笑说:“应该没有导演比我更清楚作家吧?”文字创作者比任何艺术家更向往充分的创作自由与完整的创作空间,电影工业因为资金庞大,往往必须牺牲掉部分理想,李志蔷认为,导演必须耐心给作家心理建设,也必须对原创精神做出一定程度的承诺和保证。

  顺利的合作不少,但也有不甚愉快的例子。作家许正平首次与电影圈合作,虽然电影卖座佳,他却忧郁地表示,这是一次“很挫折”的经验,原本满怀兴奋参与故事的编剧,过程却让他感觉不受尊重,有如工具,文学写作的精神与骄傲更是一点一滴被消耗溶蚀。资深电影人王耿瑜说,台湾一直没有建立起如好莱坞一般健全的编剧体制,编剧人员长久以来直接服从、听命于导演,我行我素的作家们一定不习惯,李志蔷也直指,台湾电影环境不好,导演若好不容易组成拍片班底、找到愿意出资的电影公司,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拍自己熟悉的题材与故事,通常,这些导演下一步就会去找一位编剧,把故事口述给对方听,请对方写下大纲与脚本,然后开拍,这样的工作模式,若非相当熟悉电影工业的作家,应该很难忍受。

  电影与文学,期待更活络的荣景

  电影题材是否必须多多取经于文学作品,走出导演挖掘自我故事的“自溺”?

  虽然被访问的导演都一致表示读小说是他们拍电影之外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对于改拍文学作品,他们却有不同的想法。

  纪录片《翻滚吧!男孩》、剧情片《六号出口》,甚至剧本作品《ET Brothers》都被广为赞誉,但极富故事性的导演林育贤说,他担心如果经验尚浅时,改编别人的文学作品,会无法淋漓尽致表达出其中动人的元素,但改编文学作品,一定是他未来的梦想。吴米森也坦承,他未曾改编过文学作品,是担心亵渎了钟爱的作家与书,吴米森笑道,如果早知道《松鼠自杀事件》这部剧本后来会被郝誉翔发展成长篇小说《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他可能就没有勇气尝试拍摄了。李志蔷则透露,说故事确实是件开心的事,但在作家与导演两个身份之间转换的他认为有些导演早已写出来的故事,不妨邀请作家来试试。

  近年来,许多作家争相投入创作影视剧本,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家外,还有鸿鸿、李仪婷、李佳颖等,他们都创作了口碑良好的剧本作品,甘耀明与李崇建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与《移动的学校》,也被导演赖峰奇相中,目前正在改编,虽然这波电影文学热仅仅是能提升相关原著的销量,对于文学书市场并无整体帮助,但作家与电影结盟曙光乍现,对初苏的电影业与安静已久的文学界,无疑都注入了一股清新振奋的力量,值得期待更活络的合作荣景。

  □丁文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