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评论:是不是该有一门“残忍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1:11 浙江在线

  北大学生当众杀猫事件又一次引起轩然大波。就像数年前清华学生虐熊事件一样。然而人们很可能从中得不到任何教训,因为我们连起码的一部“残忍学”(残忍是怎么发生的)都没有,更不用说如何防范了。

  比如有人问,溺水现场,百余人袖手旁观,女性当街被强暴,众看客无动于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却会为虐猫虐狗事件呼天抢地?

  这样的问题就可能多半不成立。因为身处现场的人对严重事件保持沉默(冷漠),更大的可能是弱者为了自己的幸免;而对遥远的虐畜事件表达愤慨却很安全,也因少了限制和禁忌增大了表达空间。毕竟这是恻隐之心尚在的证明,应该庆幸。

  另一个问题是,虐待动物的现象如今为什么那么普遍?除了可以普遍观察到的拿畜牲撒气,今天还可以观察到孟子有句话可以理解为他眼中的“人的底线”。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由此也可以说,“人性”实现的程度,与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严酷程度成反比。

  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对人的“残忍”的临界点作过这样的描述,他说,生命的形式等级越高,人对其谋杀时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他举例说,不信来一次这样的“谋杀心理实验”:切断一根莴笋;辗死一只蚂蚁;宰杀一条鱼;杀一只鸡;打死一条狗;弄死一只猴子……接着他给出了这样一个无奈的结论:如果弄死一只猴子就像切断莴笋一样坦然,对这样的人,我能给他的最好忠告就是“您方便的时候请从速自杀”。

  其实人类早就意识到了虐待动物的危险,它迟早会祸及人类自身。所以很多人在“惩治虐待动物亟待立法”的呼声表达中,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隐含了人类出于自保的目的。

  的确,如果处死一条狗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规,又如何想象随意虐待一个人?更不要说大规模地奴役虐待一群人。

  现实的可怕恰恰是:残忍眼下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景象。残忍不仅仅指残忍行为的实施者,还包括形形色色的“看客”。其中最能反映这种司空见惯,影响也最大的冷血看客恰恰就是媒体自身。

  有个哲人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则栖居其深处。”想知道我们家园的模样吗?那就请看看平时人们热烈地议论什么,更重要的是以什么为引子,这就是不错的途径。

  吉林某报在报道一跳楼自杀事件的新闻标题是这样的:昨晚上演高空飞人。江苏一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该省一家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曾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中用了这样的标题:公交车轮从头越。

  比上面影响更大的还有,当央视在播放别斯兰上千人质危机的专题新闻时,字幕上赫然打出冷血的“有奖竞猜”字样:在这起人质危机中死了多少人?东方卫视则在报道2004年阿富汗的中国工人遭遇袭击事件中,同样搞起了“有奖竞猜”——猜猜袭击者是谁?

  与鼓动高楼上准备轻生者“快跳”的冷血看客相比,这些毫无伦理准则的媒体在漫不经心中透露的残忍,罪孽是否更深?而它们中间谁又因为自己的冷血,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在这个“比赛残忍”的新闻频出的年代,是不是该有一门“残忍学”问世呢?

作者: 赵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