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传媒改变文艺谁来改变传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7:06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李洋)昨天,由北京市文联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2006北京文艺论坛落幕。两天来,黄会林、孟繁华、朱大可、陈福民、陈哲、于丹、陆莹等近50位文艺和传媒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传媒与文艺”的主题,热烈探讨。

  传媒不仅为文艺提供传播方式和途径,也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的内容和品质。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认为,媒体在戏曲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但媒体将各类文艺

现象中自认为重要的一点放大,只顾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变脸成为川剧代名词、纳西古乐被当成中国古代音乐代表等怪现象。北师大教授王一川说:“纸媒体、网络、影视、手机等多种媒介构成泛媒介场,多重媒介对一项文学活动产生多方面的交互的影响。于是,读者是在泛媒介场中多方面体验文学,文学被其他媒介改写了,读者在阅读前已经被其他媒介洗礼了。”

  媒体阵营在影响文艺时,自己也有了新变化,北大教授陈晓明说:“最热闹的批评不在传统纸媒体上,而是在网上。”张颐武教授提出:“传统媒体不得不跟着博客跑,带来一个问题,传统媒体的立场在哪里?”

  传媒改变文艺,谁来改变传媒?北师大教授、同时也担任百家讲坛栏目策划和演讲人的于丹说:“媒体成了各种浮躁事项的载体,媒体缺乏信息整合背后的恒定价值判断。我呼吁用制度保障质量,用机构保障制度。”同济大学朱大可教授也对网络匿名评论提出,即便是一种娱乐,也要有道德底线,要有游戏规则。“《日内瓦公约》中要求,对于弱者,包括难民、囚犯,要以基本的人道主义对待,要使其免于公众好奇心的烦扰。这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契约。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道德底线的确立需要政府、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RJ188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