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留住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9:50 河北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

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提起我省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万里长城、避暑山庄、清西陵等。事实上,文化遗产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的含义,万里长城等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像河北梆子、吴桥杂技、蔚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还停留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而在挖掘、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遗存方面,人们的认识仍有待于提高。在不久前召开的我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探讨,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但相当数量的民间传统文化濒临失传

  今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我省有9类共计39个项目进入该名录,数量位列全国第四。6月6日,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式批准公布包括河北梆子、武强年画、吴桥杂技等在内的13类1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和抢救,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省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井陉拉花等少数保护、发展较好外,相当数量的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鹿泉的活龙会、晋州的木偶戏……这些曾经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传统技艺,越来越不为人知,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濒临失传。

  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杜云生说,认识不到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和保护基金匮乏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三大“瓶颈”。他说,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门类多、分布领域广,极富地方特色的恰恰散布在民间乡里,有些因为长期无人问津而渐趋消亡;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也使得很多宝贵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

  专家:“非物质”与“物质”同等重要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力群,多年来一直奔波于民间,致力于唐山皮影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了人民的共同记忆,只有它才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得以流传,并以此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责任感,是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邢台市群艺馆馆长董常禄有着多年的基层文化保护工作经验,他说,作为我国新启动的一个崭新的文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等。他呼吁,应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护好、利用好。

  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主任马维彬说,以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大部分是围绕音乐戏曲等表演性艺术展开。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域也在不断延伸,竞技、饮食、种植技艺、民俗信仰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正逐步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线之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在不断扩展。“可以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打造“品牌”

  魏力群认为,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人文关怀、哲学表达、历史想象上作进一步研究,发挥精神遗产润物细无声的非教化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工作。

  我省在众多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业已形成诸多旅游文化,如避暑山庄的皇家园林、西柏坡的红色旅游等都已经成为文化品牌。魏力群说,能否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重新获得生命力,关键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全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比如邯郸可以把当地的土纺土织、冀南皮影等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主打冀南品牌。各市也可根据各自的特色,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打造一批燕赵文化品牌。“只有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知名品牌’,才能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才有可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它也才能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本报实习生 李娟 本报记者 张晓华 刘成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