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3: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

  时光飞逝,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站在新旧交替的门槛回望,2006,即将过去的一年,又有一些身影远去了。他们或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师,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良知”。追思他们的人生风范,品

读他们的精神遗产,我们不忍撕掉2006年的最后一页。

  岁月有情,送别这些远去的背影,我们也欣喜地发现,2006,一张张值得期待的面孔正渐行渐近。他们带来了兴奋、关注、思考或者争议。他们的前路也许仍远,他们面孔的轮廓也许还稍显模糊,但是,看到他们的奋斗与收获,人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追忆与期待中,或许,我们更能理解我们的历史,更能把握我们的时代,更能稳健地迈入新的一年……

  远去的背影

  王选

  当代毕昇 方正之士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让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那个人远去了。作为“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引领中国进入了新的阅读和传播时代。晚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更多的年轻人。他说:“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所谓“当代毕昇”、“方正之士”,王选70岁的人生重于泰山。

  邹承鲁

  生化权威 学术斗士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11月23日凌晨,著名生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安详离世。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胰岛素宣告研制成功,他是这项研究的重要成员。这一项目与“两弹一星”一起,成为20世纪中国人最引以自豪的科技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将严厉的目光投向学术腐败,维护科学尊严,被誉为“刚直不阿的斗士”,一直到83岁的人生结束。

  编辑点评:年初岁尾,两位科学家的离去让无数人深感痛惜。痴迷科研、追求真理,刚正不阿、不计名利——从王选和邹承鲁身上,人们读懂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特质。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因为只有铭记他们,我们才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王选之后还会有王选;一个直言者离去后,科技界的正义之声不会孤单。

  马季

  巨星陨落 笑洒人间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12月20日10时25分,72岁的相声艺术大师马季突然去世。作为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在继承“讽刺传统”的同时,开创了以赞美新生活为主题的新相声。50年艺途、百余部作品、近百个徒子徒孙,奠定了他的地位,而《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等名段,注定长存中国人的“欢笑记忆”。

  戴爱莲

  莲花曼舞 飞天留香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2月9日黄昏,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和教育家,90岁高龄的戴爱莲,静静地离开了她挚爱的舞台。在80多年的舞蹈生涯中,她成功地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搬上舞台。由她编创的《荷花舞》和《飞天》,被誉为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至今长演不衰。

  编辑点评:马季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独成一派的相声艺术大师,不仅得益于对传统的继承,更离不开对相声艺术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戴爱莲运用西方舞蹈艺术技法,对民族舞蹈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之具备了当代审美特点,焕发了青春。在永不停步的艺术创新上,两位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殊途同归。

  林庚

  诗人学者 心无纤尘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10月4日晚7时,97岁高龄的林庚先生在睡梦中从容辞世。一生充满诗意的他,曾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人而学者,他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张中行

  学问大家 淡泊一生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2月24日凌晨2时40分,北大燕园“未名四老”又走了一位。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等。季羡林称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为人品格和等身著作了。

  编辑点评:从“五四”时期走来的这两位老人,他们的名字,都与北大燕园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不求发财,不贪虚名,适然恬淡地委身于“象牙塔”里。他们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都成为学问大家。他们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值得后学者品读和借鉴。

  孟二冬

  阳光教授 师道永传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4月22日凌晨,49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与世长辞。他是一位甘于寂寞的学者,坚守“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的治学信条。他以教学为乐,学生亲切地称他为“阳光教授”。在新疆支教期间,身染重病的他坚持讲完最后一课,倒在了讲台上。病重住院,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学生。

  丛飞

  歌者远去 光明长存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4月20日,37岁的歌手丛飞离开了自己眷恋的世界。作为深圳最早的义工之一,他先后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捐献的钱物总价值超过300万元,自己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我死后,将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无偿捐献给需要的病人,就算我为社会做的最后一次奉献。”这是丛飞的遗嘱。他捐献的眼角膜,使6人重见光明。

  编辑点评:在相隔不到两天的时间里,两个好人相继离我们而去。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背景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奉献。他们活着的时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人生,让千千万万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为之感动;他们离去的时候,仍然拖着被绝症折磨的身体,用最后的光芒照亮世界。

  渐近的面孔

  陈冯富珍

  众望所归 执掌世卫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11月9日,瑞士日内瓦,陈冯富珍以绝对优势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成为首位执掌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中国人。2003年非典期间,身为香港卫生署署长的她处事果敢,广受赞誉。被抽调世卫组织工作3年,她成绩斐然。未来5年任期内,她将面临防范艾滋病等流行病,以及提高非洲妇女儿童卫生健康水平等挑战。

  铁凝

  亲和务实 凝聚文坛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11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七届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投票,选举女作家铁凝为中国作协主席。49岁的铁凝成为继茅盾、巴金后,中国文坛“新掌门”。从《哦,香雪》到《笨花》,她的作品始终表述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亲和、务实的风格,为她赢得了良好口碑。人们期待着她的凝聚力为文坛注入新生气。

  编辑点评:从容、干练却不乏女性的柔情,是她们共同的形象标识。她们一个掌管世界公共卫生,一个情倾国内文学发展,体现了中国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素质与热情。尽管对于她们来说,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没有理由不期待,她们会以女性的智慧与力量去化解艰难险阻,撑起一片崭新天空。

  易中天

  学术明星 如日中天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多年的沉寂,忽然因为一档“品三国”的电视节目,使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成为2006年最耀眼的学术明星。他将历史知识进行口语化、故事化的改造,通过电视这个传播平台,“俘虏”了众多观众的心。同时,也探索着让经典走近大众的新形式。对于意外的名利,他幽默地说,是上帝给的馅饼,不管怎样,自己咬了一口。

  郭德纲

  传统相声 新人担纲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床前明月光,我是郭德纲。”喜欢他的人说是幽默,不喜欢他的人说是恶搞。传统相声,因为有他,在2006年显得格外引人瞩目,甚至成了一种时尚。他的相声风格和理念,受到了追捧,也遭到了质疑。他的出现,给低迷的相声界带来了一股活力。至于能否真的带动相声的振兴,则还需时间检验。

  编辑点评:一位默默钻研学术多年的教授,一位在基层摸爬滚打很久的相声演员,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想到,竟然“一夜成名”,成为最具“人气”的明星。这得益于现代传媒的力量:教授广为所知,不是在传统讲坛上,而是在屏幕上;相声演员广受追捧,开始不在剧社,而是在网络。有人羡慕他们,却往往忽略了他们收获背后的付出。

  贾樟柯

  关照凡人 感动世界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9月10日,第六十一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贾樟柯接受了全世界电影人的致意,为中国电影捧回了久违的金狮奖。从在电影学院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开始,他就把摄影机对准了小人物。变动的大社会中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是他不曾动摇的主题。正是由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尊重,他的电影流淌着平静,却饱含张力。

  宁浩

  以小搏大 点石成金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300万的投入、2400万的票房,《疯狂的石头》“疯”了,宁浩火了。这几乎成为2006年中国电影以小搏大、点石成金的神话。《疯狂的石头》的成功,让人们在习惯甚至有些厌倦了商业大片带来的视觉盛宴后,重新意识到,电影最大的魅力应该来自于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的新探索。

  编辑点评:回顾2006年的中国电影,贾樟柯和宁浩是两个不能被忽视的名字。当第五代导演继续以大明星、大制作的古装大片赚尽票房的时候,以他们为代表的新锐导演开始另辟新途,坚持用影像讲述现实生活,并将这种坚持演变为2006年中国电影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带来的欣喜,似乎昭示着国产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郎朗

  天才少年 风头正劲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上,全世界30亿电视观众聆听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钢琴家的演奏。他就是郎朗。这位1982年出生的天才少年,有着一张出色得令人惊讶的成绩单。近年来,他奔波于世界各地,一年的演出场次高达150场,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钢琴家之一。

  谭晶

  音乐大使 晶晶闪亮

  

文化二零零六 人物

  9月12日,维也纳金色大厅迎来一位年轻的中国歌手,她的名字叫谭晶。这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百年来“接待”的第一位举办独唱演唱会的中国通俗歌手。3个多月后,在多哈亚运会闭幕式上,她又以一首原创歌曲《中国之约》,再次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通俗音乐的魅力。

  编辑点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2006年,谭晶和郎朗用“共同的语言”打动了世界。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既吸收了国际音乐的营养,也从民族文化的根基里汲取“母乳”。他们的最大的共同点在于——用青春的面庞向世界表达着一个青春的中国。

人物素描为罗雪村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