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未必真“祸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0:48 河北日报

  这几年华语大片因为普遍质量不高,渐渐成为大家心中的“过街鼠”。前些天在央视某一档栏目里,看到一干电影界名流和几个二三线中青年导演在一起谈国产片现状,众人都不约而同把忧虑中的很大一块投给了商业大片。

  议论的焦点有二:一是认为商业大片吞噬了大量投资,令许多文艺片乃至新晋导演的影片,寻求资金的空间更加狭小;二是说商业大片劫掠和蚕食了太多的票房,没能给其它中小投资的国产片留下多少收入空间。其实这两点,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圈内外许多人对国产大片价值的质疑。可是那天对着电视屏幕听,忽然觉得这些议论多少还是带了几分情绪化和可疑。

  首先,大片是不是抢走了文艺片的潜在投资?这一点大可怀疑。因为作为观众,我们去看大片,主要是想看场面,看明星,感受顶级的服装、音效和美工。如果去看文艺片,那挑剔的就是故事是不是深刻,感受是不是细腻,影像语言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探索等,至于有没有大明星,制作是不是奢华,未必在第一考虑之列。两类电影投资的指向与目的性从来都不一样:大片强调的是从票房到版权、再到延伸性产品,全方位创收的可能性,营销时靠的是传媒轰炸式宣传。文艺片呢,钱虽然也要赚,却未必就是第一目的,它要的更多的是社会和来自人文领域的反响。回收资金方面也没有什么营销攻势,主要还是靠影片的质量和观众口碑。

  再说票房:看“007”、《魔戒》、《哈里·波特》的人,一般都是不太会喜欢大卫·林奇和阿巴斯的。同样道理,愿意掏钱去看《夜宴》、《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也未必就愿意掏钱看贾樟柯和王小帅的电影。大片拿走的仍只是来自大片观众口袋的那部分票房。

  即使某一年没有了大片,绝大部分的大片观众也不会把他们追捧和谩骂大片的那部分热情,转投到文艺片身上。这背后有个观众凭兴趣自由选择的问题。看大片还是看文艺片,从来就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选择题,那又怎么能断定大片抢走了文艺片的饭碗?

  内地电影的真正问题不是大片与文艺片对资金和票房的争夺,而是大片与文艺片拍得合格不合格的问题!这种整体上的创造力与想像力的缺失,导致了观众对国产片的普遍不信任。再加上许多影片,上自出品人、主创人员,下至院线,对观众群落的细分工作显然做不到位,又怎么能得到好的回报?

  国产电影的不景气,早在大片出现前就已开始。大片的推出,不过是一些投资商和导演,尝试救市和成功回收资金的一种摸索。动机没错,效果不理想而已。现在另一些更欠缺市场能力的电影人,只顾把恼怒投向大片,而不从自身反省电影创作的问题,这或许才是国产电影更为严重的内伤所在。

  徐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