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成电影炒作新概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17 河北日报

  本报上海电(韩璟)在“大片”这个口号被用滥之后,“史诗”又成为电影炒作的新标签:《墨攻》叫古装史诗巨片,《夜宴》、《黄金甲》称悲剧史诗,《云水谣》算爱情史诗,《圆明园》属文化史诗,之前的《无极》则是魔幻史诗……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史诗”充斥着大银幕。

  史诗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抗衡电视的冲击,史诗电影应运而生: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制作了大量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人物众多的历史片,将观众重新拉回影院,《十诫》、《宾虚》、《斯巴达克斯》、《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纷纷成为票房灵药。史诗片成为一种十分讨巧的片型,正如影评人周黎明所说:“一方面,它跟动作片一样能轻易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藩篱;另一方面,它比文艺片更受各大奖项评委的青睐。”

  正因为史诗片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它成了时下中国电影宣传发行的新招数。由于“国产大片”炒作过滥,动作片遭遇审美疲劳,文艺片几成“票房毒药”的代名词,而史诗片这一片型则兼顾大众口味和电影艺术,造成“史诗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众多影片纷纷戴上这顶帽子招揽观众。

  有其“形”而无其“实”

  不少国产影片的确已初具“史诗”雏形:雄浑的历史背景、千军万马的大场面、一掷千金的布景、明星云集的阵容,再加上近年流行的电脑特效。但史诗片虽无科学定义,却在观众心目中有一把无形的标尺,并非历史跨度加豪华制作就能构成一部史诗片。科波拉的《教父》、贝托鲁齐的《末代皇帝》、黑泽明的《乱》等公认的史诗片,其情节、人物、台词乃至细节都经得起反复推敲。我们的不少影片打着史诗的招牌,却无史诗的气象,一味在华丽的视觉效果上下功夫,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的开掘上粗浅单薄,在故事设置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伪史诗”有其“形”而无其“实”,如何经得起观众的眼光和时间的沉淀?

  史诗之大,在于境界

  专家认为,史诗片之所以叫好又叫座,不仅在于它营造出不同于电视的视听享受,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对人性的探讨与自省、对文化的折射与阐释,“史诗之大,应非场景之大,亦非投资之大,而在艺术境界之大也”。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指出,西方的英雄史诗片延续了欧洲文明的主线,挖掘了西方传统中民主、平等、自由等优秀的精神内涵;我们拍史诗片,首先要找准中华文明的主线。希望“史诗片”不要沦为炒作的牺牲品,也希望中国电影早日诞生更多名副其实的史诗巨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