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锫“拿下”一古根海姆附属建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4:26 光明网

  本报讯 去年7月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传出消息,著名的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要在当地设立分馆,成为设在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个西方博物馆。但少有人知的是,以北京为工作基地的朱锫工作室也应邀参与其中一座展览建筑的设计,该建筑有望在2011年前后落成。

  古根海姆在艺术世界首倡“连锁经营博物馆”,目前在多个城市开设分馆,前年以来还曾尝试在中国台中、上海、北京、香港开设分馆,但最终都没能落实。去年阿布扎比方面提出要建设世界级的文化中心的目标,和急于扩张的古根海姆一拍即合。双方的计划包括一系列展览建筑和展览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负责设计的古根海姆当代艺术馆,占地32.3万平方英尺,耗资达4亿美元,将会是古根海姆众多美术馆中最大的一个。除了艺术馆,还包括一系列小型展览建筑,预计将于2011年建成,之后将举行大型的艺术双年展等活动。

  建筑师朱锫透露,他去年底接到古根海姆邀请设计“系列小型展览建筑”中的一个,并很快提交了一个未来风格的设计,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主管托马斯·克伦斯(Thomas Krens)等人的赞赏。

  这个展览建筑位于一个人工河道边,整个小岛被大海包围,因此朱锫在设计中特别强调要把顶部利用起来,让人们可以眺望其他建筑和大海,而在建筑内部则形成一个富有流线型的展示空间,不仅可以举行艺术展览,也可以做汽车等时尚展示。目前,这个设计还在进一步深化中,之后将参加在纽约和阿布扎比举行的展览。

  ■专家观点

  设计师“出口”与中国崛起有关

  去年以来,中国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马岩松等先后在国外著名大学获得重要教职或竞得建筑设计权,被认为“中国建筑师开始走向世界”。就此,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认为,“朱锫应邀参与古根海姆的计划,也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古根海姆选择他,说明西方人对个人创作的重视”。方振宁还认为这一现象和中国崛起有直接联系,“因为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任何艺术活动缺了中国就没有代表性、当代性。中国建筑师更应用高品质的设计证明自己”。

  ■专访

  

朱锫“拿下”一古根海姆附属建筑
朱锫:建筑师应该是思想者

  新京报:你的设计将在一个中东国家落成,是否设计也对当地文化有所呼应?

  朱锫:首先,因为这个区域本身就是新建的文化区,规划就很有未来感,所以我们设计的建筑也是面向未来的建筑,使用的许多建筑材料将是金属的,建筑也没有任何柱子支撑,在内部空间上有科幻建筑的概念在里面,其次我们也希望和当地的文化有关系,比如建筑上很大的出挑、强调屋顶的利用,这和当地建筑传统就有关系。

  新京报:中国的建筑热潮几年来一直是国际建筑圈关注的热点,中国建筑师也在国际性展览、会议中越来越活跃,作为其中一员,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朱锫:中国建筑师参与国外举办的展览、参与论坛等等,主要因为和中国有关的工作,国外请我们去也是希望能了解中国的信息。但是参与古根海姆这个计划,是在国外做一个设计,而不是在中国做一个设计,所以我觉得这多少代表了中国建筑师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可以和世界上其他优秀建筑师站在平等的舞台上表演、比赛,而不仅仅是中国信息的传达者。

  新京报:你在北京也有多个项目在实施中,比如奥运会将使用的数字北京大厦,听说你针对北京城市的研究计划将在西班牙展览,有什么新发现吗?

  朱锫:这是我和设计师吴桐、批评家史建一起做的研究项目,主要是从我们工作室的具体设计和城市的关系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都是针对旧建筑改造的。现在国内影响大的是库哈斯研究珠三角那样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但是他们并不生活在中国,对我们的城市问题缺乏真切的、具体的感知,而我们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切入点是一个具体的问题。

  新京报:现在建筑师积极针对城市问题发言,但是实际影响力似乎没有官员、地产商大,你觉得作为建筑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在公共事务中的位置?你觉得自己能影响谁?

  朱锫:之前出现了很多时尚、外表很酷的建筑。我觉得这不是长久的,真正能留下来的建筑不会是那种单纯形式好看的,而是和城市现实对接的建筑,建筑师应该是社会、城市的思想者,应该是直接切入我们城市发生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策略的人。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周文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