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呼吁春节申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10:42 新京报

  万人签名力挺“年文化”;民俗专家刘锡诚称春节还很有生命力

  本报讯(记者张弘)11日,“倡议启动春节申遗活动”万人签名活动在南京举行。“同样的活动还将在16日继续进行,”发起者南京大学文化艺术中心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表示,“发起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年俗文化。”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民俗专家刘锡诚却表达了不同观点:“年俗是否遭遇危机,到了需要保护的程度还很难说。”陈竟:不能忘记民族传统陈竟称,自己研究中国年俗文化已经有40多年,去年在儿童中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儿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圣诞节,这才促使他提出将春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南京发起活动之前,长沙也举办了类似的签名活动对他表示声援。陈竟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今年,自己所在的研究室和《中国旅游地理》杂志合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长白山、武安、甘南、德洪等小城市及其周边乡村进行调查,发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年俗活动,这些年俗文化应当得到有效的保护。

  陈竟表示,“我不反对也不抵制过洋节,但是不能忘记本民族的传统。申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主要是唤起全民的保护意识。即使成功了,还有一个保护的问题。传统节日也应该有所创新,与时俱进。”他还称,11日半天时间征集到几千位市民的签名支持,南京的签名活动还将在16日继续举行。

  刘锡诚:春节在理念和内涵上没多大变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党组书记、民俗专家刘锡诚认为,这个活动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忧虑和责任感很可贵,但是,如果对年俗文化失去信心则大可不必。

  他认为,春节作为正式的节日已经有两千多年,今天仍然是13亿中国人的节日,有39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人一起过,它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到今天,春节的变化只反映在一些大城市以及一些年轻人身上,春节在理念和内涵上没多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春节作为一年开始的标志,其自然节日的内涵没有变化;2.纪念祖先,重人伦传统内涵没有改变;3.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改变,如有些地方习惯过年放生,大家相互拜年。

  刘锡诚还说,春节变化的只是作为节日的仪式方面,比如有人用电话、互联网拜年,部分人可能感觉年味淡了。“但是,春节还是很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是否面临危机还很难说。”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