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回应春节申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0:13 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 张弘)“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有五大价值,其中之一是濒危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丰富了,政府对申遗有统一的安排,不需要大造声势。怎么把春节过好,是人民自己创造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华筠说。昨天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在文化部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了今年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相关活动,刘魁立等专家则对春节的由来和内涵做了详细介绍。

  乌丙安:春运应纳入“年”的概念

    南京大学文化艺术中心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不久前提出,把春节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并开始征集万人签名。对此,资华筠认为,老百姓把年过好是最重要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提出,“应当把春运纳入年的概念,在火车站、空港候机楼甚至火车、飞机上营造过年的气氛。这既可以给乘客处处送温暖,又体现出一片和谐。”他还说,春节可分为备年、拜年、元宵三个阶段。其中,备年是准备阶段,人们常说的就是“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拜年从辞岁开始,主要在家族内部举行,借助敬天祭祖,凝聚家族。元宵是过年的高潮,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要“闹”起来,借放花灯以及踩高跷、舞龙灯等活动来释放年味。“我们的商家应该拿出炒圣诞的劲头来闹元宵。”刘魁立:年味没有变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宋兆麟称,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过年很可能起源于远古社会,但是,夏、商、周一直到秦汉,过年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让司马迁把过年确定为现在的时间,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1911年之后,废除了农历,采用公历,过年改成了春节。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称,现在春运的主要人员是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这在过去的农业社会是没有的,应当把春运纳入过年。在广东梅州,过年的气氛非常浓,全国各地的农村也是一样。实际上,年味没有变淡。乌丙安说,“连我这样一个研究民俗的人,也在用短信拜年。这是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的拜年方式,过年也应该注入新东西,只要内涵不变,年味搁在手机和电子信箱里也没有什么不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3,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