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名博士认为中国缺乏走出书斋的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11:56 青年周末

  青周:你们给于丹“挑错”的言辞比较激烈,说“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于丹<论语>心得》是厕所吗?那什么才是“客厅”?

  徐:我是说于丹的书是厕所。我觉得最适合讲《论语》的是台湾的龚鹏程先生。他做学问的气象,当世无人能及。

  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课的时候,所有听过他的课的学生都认为,那才是真正在讲中国文化!他的书,如《汉代思潮》,是“内行看了服气,外行看了解恨”。而于丹的书呢?是“外行人看着热闹,内行人一看就发笑”。

  讲《庄子》我觉得应该是我的朋友,上海学者张远山。但我相信他不会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他很爱惜羽毛。他瞧不起的人去的地方,他怎么能去?

  青周:他们都不屑于上《百家讲坛》,那不就是于丹去讲?

  徐:问题是《百家讲坛》总是用自己的水平去想象大众,他们要求上讲坛的学者必须降低品位。这是《百家讲坛》的舆论导向问题,他们不让大众接触到真正的知识。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做隐士,人们照样尊敬你,但在我看来,中国不缺乏隐士,缺的是走出书斋的英雄。

  于丹的出现是一个机遇,也许将来会有更多有良心有文化的学者能走上讲坛。

  《论语》就不是给老百姓读的

  很多人跟着于丹学《论语》太可怕了

  青周:不管于丹有什么硬伤,她的书卖得这么火,起码让很多人开始读《论语》了啊。

  徐:这正是可怕之处,也是我们要站出来抗议的原因。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看《论语》原著?很少。所以我认为更多的人,会认为《论语》就是于丹所说的那个样子。在不懂的人看来,这就是孔子的想法,这太可怕了。你讲心得可以,但你不要强加给孔子。就好比说一个宋代钧窑的瓷器,精美绝伦的一个碗,你觉得不喜欢上面的花纹,要打磨掉,换成西方的手绘。能行吗?

  青周:很多人从于丹那里知道了,或者说是重温了什么是“忠、孝、礼”,他们觉得这就够了啊!

  徐:要知道这些知识,一定要扯上《论语》吗?而且还猥亵了《论语》。你像中国人民大学讲礼仪的金正昆教授,讲的很正确,而且很实用。

  人人都去读《论语》,是好事吗?我不认为。到那一天,我觉得也许中国文化就真的灭亡了。《论语》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里的精华,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而任何文化的精华被彻底大众化之后,也就灭亡了,因为没有了敬畏。

  最典型的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原著里面的杜丽娘是怀春的16岁少女,羞羞答答的大家闺秀。但是《青春版牡丹亭》里面把她演成了“小寡妇思春”。以前杜丽娘出场,是含胸、低头,慢慢走出来,她现在一出场,恨不得这样走!(徐晋如仰头、挺胸。)

  早几年的时候我每周末都去湖广会馆听昆曲。那个时候北方昆曲院演了很多好戏。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出来后,北方昆曲院也发现原来的好戏是给内行看的,现在他们都演“改革”的了,给那些一辈子只看一次昆曲的人演,只要来看一次,他们就发财了,但昆曲灭亡了。

  青周:您的意思是于丹把原本属于精英的《论语》给大众化了,这样不行?

  徐:不是,精英的东西也可以给大众,但问题是她讲的是错误的东西,根本不是《论语》的思想,而是于丹版的《心灵鸡汤》(以下简称“心”)。她没有《论语》照样能做一本《心》。《心》当时在美国卖的很好,但他们的作者并没有人尊敬。

  青周:为什么?因为他们做的是快餐文化?做快餐文化就不值得尊敬吗?

  徐:他们没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们为什么要尊敬一个人?美德、激情、知识我认为是一个人值得尊敬的原因。好比通过白手起家成为富翁和作为高干子弟成为富翁,人们对他的看法能一样吗?

  思想的精华不可能被普及

  青周:你现在高调出场,就不怕被大众化吗?如果让你来给老百姓说《论语》,文化精华就不会灭亡了?

  徐: 如果真的找我,我会去。但我讲《论语》只能讲一节课。真正的思想是不能言传的。

  讲到儒学我会说,为什么子思的一脉成了后世儒学正宗,而不是荀子这一脉,虽然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会讲,要是中国按照荀子架构,也许能更快进入近代化。……我希望这些知识能给大家以启示。

  我更愿意去《凤凰大讲坛》和陕西台的《讲坛》,这些节目层次好一些。但他们缺乏做媒体的“运作”。米兰·昆德拉说,“一件东西如果只发生一次,等于没有发生。”《大内密探零零发》里周星驰有一句台词:“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是媒体的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是做没做过的东西,现在于丹这么火,就是这个原因。

  识字不等于能辨是非

  青周:您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那普通老百姓就不应该知道吗?网上有网友说,古时候的小孩子都读《论语》,并没有那么深奥。

  徐:首先,《论语》绝不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童蒙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就要讲学问了。全背下来也不代表理解了孔孟之道。

  其次,老百姓并不需要《论语》。还不如告诉他们年怎么过,怎样孝敬亲长,怎么晨昏叩省,甚至还不如多听京剧呢!真正思想中的精华不可能真正被普及。

  我所崇敬的思想家,清华原来的教务长和图书馆馆长,潘光旦先生在1927年写了一篇文章:《识字问题?》。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实:识字的人越多,文化越堕落。在当时谁信?但现在的现实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识字的人多了,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给无聊小报增加读者,另一个是给野心家提供了宣传蛊惑的平台。因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识字不等于会辨别是非。

  青周:“识字不等于辨别是非”,是不是可以解释您把吁请书发到天涯后网友们的反应?我看到后面跟帖的不少是谩骂和挖苦。

  徐:所有反应我都预料到了。我举个例子:19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哲罗姆,被绑到火刑架上时,一个老太太冲上前去,捡了一根柴火,说“烧死他!” 哲罗姆没有愤怒,只是低低地感慨了一句:“多么虔诚的愚昧啊!”

  网上所有跟帖我都看了。这并不能怪他们,如果网络是实名制,就会很不一样。其次,这和我们的教育有关。许多渴望知识的人缺乏获得正确知识的途径。

  网友举例《于丹〈论语〉心得》硬伤

  徐晋如不愿意在采访中一条条指出《于丹<论语>心得》里的硬伤。“对不起,我不想转述。”他说。

  随后他给记者发来一个天涯杂谈上发表的帖子,作者为“塞外李悦”,在这篇名为《<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的帖子里面,塞外李悦用了三万字指出了《于丹<论语>心得》里的多处硬伤,摘录如下:

  《论语》原文: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于丹解读:认为“民信之矣”是指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和“对政权”的认可,将“民”当成了这一句话的主体。

  ●“塞外李悦”:“民信”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民”。“民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取信于民”,就是“让老百姓相信”。

  《论语》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于丹解读:义就是“宜”,指“适宜的正路”。

  ●“塞外李悦”:“义”应该指“德行”。“《论语》中多次提到‘义’的地方,只有当‘德行’讲才能讲通,当‘适宜’讲就不通了。”

  《论语》原文:“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

  ◎于丹解读:“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融入大集体,而从来不结小圈子。”

  ●“塞外李悦”:“比”应该当成“齐”与“同”来讲,全句解释成“君子调和却不混同,小人混同却不调合。”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于丹解读:“敏于行”指“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塞外李悦”:“内心”与“行动”是两个没有关联的词组。《论语》原文根本没提到“内心”。又是于丹教授在偷梁换柱,将“行动”偷换成“内心”。是有意曲解,为其全书主题,即“让广大读者得到内心的平安”服务。(记者 陈万颖)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