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乐坛出路在哪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15:40 河北日报

  近年来,流行音乐市场不景气,内地传统唱片业更是陷入低迷,2006年唱片总发行量不足2005年的一半,大牌歌手基本上无新作问世,网络非法下载抢走了歌手们的“饭碗”……

  本报天津电(柳治)为了给呈病态的内地流行乐坛找一个对症良方,一干音乐制作人、乐评人、唱片公司高层及歌手日前在京举办了一次论坛,共同探讨内地乐坛今后的出路。

  内地歌坛现状低迷

  2004年刀郎出世,2005年“超女”火爆,尽管内地乐坛整个大市场不是很景气,但每年总算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和作品出现。到了2006年,歌坛中却突然找不到令歌迷兴奋的新鲜元素了,泛滥的选秀节目看腻了,如出一辙的网络歌曲听烦了,引领歌坛潮流的一哥一姐们休息了,唱片发行方面更是越发低迷。即使有一些话题性的新闻,也大多是官司、绯闻,音乐本身基本上找不到什么看点。

  据统计,2006年内地全年发片总量不足2005年的一半。宏观角度说,不超过110张,这个数字比2005年的210张减少了一半,比2006年港台乐坛的150张也少了近四分之一。

  歌手是否黔驴技穷

  由于2006年许多成名歌手没有推出新作,引发了他们是否黔驴技穷的争论。对此,太合麦田老总宋柯认为,不能把责任都归咎到他们身上,宋柯说:“音乐人黔驴技穷,我认为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百代唱片中国区总经理黄伟菁认为,造成歌手黔驴技穷的原因并不是歌手自身创作力问题,而是受唱片环境的影响,“其实如果一个艺人发一张专辑能够像欧美艺人出一张唱片那样,不用担心5年内的生活,那就不会黔驴技穷。创作人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制作唱片上,做到百花齐放的程度。”

  部分艺人急功近利

  创作人、音乐制作人高晓松认为,急功近利是阻碍乐坛发展的弊病,他说:“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那边艺人特有责任,很多人真是想把自己的音乐做出来,不是名利心很强的那种。而他们的唱片公司管理层则希望这个唱片能够成为一个商品,能挣钱。我们这里反而倒过来了,真正希望做点音乐和文化的,实际上是唱片公司的高层,但底下的人想出名、想赚钱,这是很大的不同。”

  传统歌手遭遇网络

  在2006年流行起来的歌曲中,有很多都是被传统唱片歌手称为有“低俗化倾向”的口水歌。在网络中唱红一首歌就能赚个千八百万,而真正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却没了饭碗。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这些口水歌是造成乐坛低迷的根本原因。

  不过,拥有网络红人庞龙等艺人的鸟人艺术推广公司的周亚平与众人意见不太一致。周亚平表示,他觉得2006年的歌坛创作很繁荣,“唱片是商业,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拿硬指标来说话,就是钱,能卖的就是好东西。全国人民都爱唱、会唱的歌一定有它的艺术价值。”

  迅速成立维权协会

  整个研讨会夹杂着不同的声音,但有一点基本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就是成立维权协会,保护知识产权。

  2006年卡拉OK市场的收费开始启动。据测算,一年下来大概有110亿元的收入,而且全是权利人获益。因此,在靠庞龙获得不菲收入的周亚平看来:“现在盈利模式越来越多,我们要把眼睛盯在新的技术里头。整合产业商业化、保护知识产权、整合产业链,开发各种各样的营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大。”这一观点几乎得到所有与会人士的赞同,由此看来,音乐行业成立自己的维权协会、保护知识产权已经迫在眉睫。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