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柯雷“倒计时”发言逗乐同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09:25 新京报
世界汉学大会进入第二天讨论,学者们收缩发言篇幅
维也纳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主张在教材中加入有关国际关系的内容。
澳洲净宗学院的释净空一身僧装。主办方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璐诗 张弘)昨天,2007世界汉学大会进入第二日。国内外学者专家进行了六组专题讨论,随后举行了闭幕式。大家似乎对大会第一天的紧凑安排深有体会,昨天的演讲都较短小精悍。荷兰汉学家柯雷干脆带着怀表上台发言,更不忘向台下报告倒计时,引得罗多弼满脸微笑。 截然不同的“中国印象” 上午,世界汉学大会在友谊宾馆分成五组讨论。在“‘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的小组讨论中,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孟华,对法国作家与法国媒体展示出的两种中国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孟华称,法国作家雨果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连一般的女子都能写出优美的诗歌。而此时的法国媒体却在总体上丑化中国。但是,雨果等作家仍把中国的诗歌改译成法文,有的图书还大受欢迎。 而作家李辉则通过对登上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到1946年间封面人物的中国人进行分析后提出,《时代》一度以非常理想化的态度塑造了中国形象。 周振鹤在发言时说,“每个人脑海中的中国形象都是不同的,中国形象的形成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中国形象。” 保护汉学系这一“堡垒” 下午在人大逸夫会议中心进行的汉学大会第六单元交流中,七位来自欧洲、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的汉学家轮流发言。 因将海子、西川、于坚的作品译介到荷兰,而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的荷兰汉学家柯雷,带着怀表上台。他讲到一半,还向大家公布“我还剩40秒”。柯雷的幽默,引得一边等待的罗多弼满脸微笑。而维也纳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则一边聆听同行意见,一边忙着做笔记。 柯雷介绍说,荷兰莱顿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系目前继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繁体字。而近年荷兰的高教课程设计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在汉学上增加了对现代中国经济的研究。他表示,荷兰近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一直在提升,“得到企业赞助,外来的钱也多了”。不过柯雷强调汉学系要保持学术的标准,“不希望它成为象牙塔,但还是一个堡垒,要保护它。”澳洲净宗学院的释净空一身僧装“传道授业”,其“风轻云淡”的语气及满篇的佛学用语,引得台上各国专家屏息凝神之际,都不约而同偏着头猛看大屏幕的简介。 该单元并未设台上台下交流环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主持了闭幕式。 ■发言要点 何培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海外中国学趋势:人文社科并重”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中国学学者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有些学者的研究仅限于《人民日报》等几家大报。加之受到美国的影响,造成了很多问题,关于中国学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偏颇。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研究更具有客观性,更多地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研究中国。 此外,国外中国学在各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美国和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中国教授任教,很多大学都有中国学研究。研究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量的留学生涌入中国,国外专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获得的信息也更为全面。 如今,国外中国学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汉学,即偏重中国文化、语言和历史等人文科学向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社会科学扩展,并呈现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并重和跨学科趋势。同时,大量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也加入到了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队伍中来,学科地位也显著提高。 由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政治因素逐渐下降,国外中国学的研究更多地在经济利益的主导下研究中国问题,很多中国学专家都成为了政府的决策顾问。在日本,每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有八百多种,这也是中国学研究热的一个有力证明。 本报记者张弘 周质平(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方言的萎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普通话的胜利和方言的萎缩是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现代化的建设中,除了硬件建设以外,应该注意到语言现象的变化。不是汉语该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汉语是什么的问题。适应于多方言的文字应该是超地域的。普通话有战胜方言的趋势。普通话也在转换成方言。 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比我走得更远,他们的理想是方言消失,他们甚至主张推广世界语。现在,恐怕只有中国人还知道有所谓的世界语。 实习生何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