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寄语话剧百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1:46 新京报

  采访话题:

  A .你印象最深的话剧是哪部

  B .对话剧现状的看法

  C .对话剧未来有何期待

  本报针对印象最深的话剧是什么、对话剧现状的看法和期待三个问题,采访了多位话剧导演、剧作家、演员、戏迷及文艺界相关人士,他们对话剧的现状提出了很多忧思和问题,对话剧的未来提出了建议并充满了期待。其中,印象最深的话剧名单及票数如下:

  1《茶馆》13票

  2《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2票

  3《恋爱的犀牛》2票

  4《桑树坪纪事》1票

  5《我在天堂等你》1票

  6《家破人亡》1票

  7《列宁》1票

  8《回家以后》1票

  9《风雪夜归人》1票

  10《关于爱情观念的最新归宿》1票

  11《绝对信号》1票

  12《商鞅》1票

  13《李白》1票

  14《立秋》1票

  15《蔡文姬》1票

  16《父亲》1票

  17《龙须沟》1票

  18《雷雨》2票

  10《上帝的宠儿》1票

  20《三个黑故事》1票

  21《琥珀》1票

  22《暗恋桃花源》1票

  于平(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A、军艺的《我在天堂等你》。

  B、话剧剧目创作现状和势头很好,政府应该加强话剧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

  C、话剧百年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起到了思想的雷电精神的光的作用,希望未来依然如此。

  王斑(人艺演员)

  A、《桑树坪纪事》。

  B、比KTV差,每天都有人惦记,有人消费。比图书馆强,看书的人比看话剧的还少。

  C、坚持发展观众,话剧将成为时尚!而不是商品。

  石维坚(演员)

  A.《茶馆》。

  B.阵线太短,话剧院名存实亡,现在的话剧太“高雅”,太追求自己的东西,脱离群众。

  C.继承传统,总结经验教训,最主要的是不要脱离时代的脉搏,要符合当代群众的需要。

  周正(北京人艺演员)

  A、《列宁》。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主演的话剧,后来被拍成电影作为教学教材。

  B、话剧的总体很好,只是有些导演排了一些我们自己都看不懂的戏。

  C、相信话剧会越来越好,话剧一直在兴旺,通过百年的纪念活动,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关心并为之努力。

  欧阳山尊(话剧导演、演员)

  A、《回家以后》。

  B、还不是理想当中的辉煌,还有些小小的紊乱,前途光明。

  C、话剧只要跟着时代潮流,发展会前途无量。

  赵有亮(国家话剧院院长)

  A、《茶馆》。

  B、需要扶植。

  C、充满信心。

  梁冠华:(北京人艺演员)

  A、《茶馆》。

  B、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现在处于低潮。

  C、这个剧种不会灭亡,但是需要为之奉献的人,特别需要有好的剧本。

  郑榕(北京人艺演员)

  A、《风雪夜归人》。

  B、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生活,导致观众流失。

  C、加强与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众的联系,反映他们的疾苦。

  舒乙(老舍之子、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

  A、《茶馆》。

  B、相当没落,没有本子。

  C、这个剧种不会磨灭。

  朱琳(北京人艺演员)

  A、《家破人亡》。

  B、对话剧现状不太满意,顶尖的剧目太少,学先锋派走形了,看不懂。

  C、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发扬光大,要有中国的东西,创造世界一流的话剧。

  夏雨(青年演员)

  A、《关于爱情观念的最新归宿》。

  B、话剧现状是越来越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培育,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需要强求。

  C、希望中国话剧越来越好,这是最直接的人跟人之间的交流,永远不会被淘汰。

  陈薪伊(导演)

  A、《茶馆》。

  B、越来越好,各种形式的演出都能搬上舞台。

  C、希望更多地关注我们的民族。

  陈建斌(国家话剧院演员)

  A、《茶馆》;

  B、缺少好的有自己风格的导演;

  C、出现更多优秀的导演、演员、剧本。

  郭涛(国家话剧院演员)

  A、《绝对信号》;

  B、一直是以光明正常的状态面对观众,受众面小,曲高和寡;

  C、走出去,多学习欧洲现有的话剧流派,少点炒作、少点玩票

  喻荣军(编剧)

  A、《商鞅》;

  B、好作品不多;

  C、更多的人去看话剧

  濮存昕(北京人艺副院长、演员)

  A、《李白》。这是我主演的最投入的一部戏,也是自我空间发挥最为饱满的一出戏。

  B、话剧市场十分活跃,但缺乏精品,缺乏精英团队,更缺乏创作真诚。

  C、剧场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前景乐观。希望新一代演员能接上气,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查明哲(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

  A、《立秋》。

  B、自清与自省并存,兴危与忧患存在。

  C、愿中国话剧之火璀璨,光明、神圣。

  王延松(导演)

  A、北京人艺老《茶馆》。

  B、戏剧的资源变得越来越枯竭。

  C、希望多看到好作品。

  王贵(导演)

  A、《蔡文姬》。

  B、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市场制约必须出精品。

  C、老话剧正在衰落,观众要求创新,希望大家一起议议。

  孟冰(编剧)

  A、《茶馆》

  B、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不满足的人越来越多。

  C、承前启后,关注现实,震撼人心。

  罗锦鳞(中央戏剧学院前副院长)

  A、《茶馆》,这部戏在话剧五十年中没有一部是超越它的。

  B、现在话剧舞美越来越好,导演跟着舞美还不错,但表演却越来越差,话剧演员动不动就去演影视了。

  C、因为现场的直接交流,影视无法取代话剧,话剧不会死。

  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A、不是一部。时代不一样,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作品,这个概括不了。

  B、这个概括不出来,希望话剧百年能对此进行概括。

  C、我们要很好地继承话剧百年财富,继承民族的传统。

  邢大伦(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A、《父亲》,东北的话剧,我觉得这出戏非常纯粹。

  B、中国戏剧做大得不够,给穷困地区做少做简洁得也不够,大家都追求一种中不溜的东西。

  C、现在有些地方建起了很现代的剧场和设备,但要充分利用起来。

  熊源伟(导演)

  A、《龙须沟》,看了这戏,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话剧。

  B、虽然受到影视的冲击,但其实坚守话剧舞台的人还是挺多的。

  C、我们呼唤大师、怀念有大师的时代,但话剧在新的时代一定有新的发展。

  谭霈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A、我最喜欢的剧本是《雷雨》,但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能传达曹禹内蕴的演出。

  B、对话剧的反思更重要,现在戏剧人一种让人忧虑的心态就是自满自足,听不得不同意见。

  C、话剧的未来到底怎样,既不取决于国家的政策,也不取决于影视的压力,主要取决于戏剧人自身。

  海岩(编剧)

  A、于是之版《茶馆》。

  B、现在话剧更像纯文学,走先锋的路线,比较知识分子化,受知识分子的追捧,不是我个人喜欢的类型。

  C、期待能在话剧舞台上看到更贴近大众的故事,而不是只拍给话剧界自己看的话剧。

  王海鸰(编剧)

  A、印象最深的话剧是《茶馆》。

  B、现在话剧创作非常难,剧本受的限制很多,而形式上的创新是对话剧的伤害。

  C、其实话剧必将成为小众艺术,不可能成为大众艺术。

  葛优(演员)

  A、印象最深的话剧是《上帝的宠儿》与《茶馆》。

  B、虽然很多优秀话剧演员涉足影视界,却可以带动更多影视观众看话剧,坏事变好事了。

  C、话剧未来不归我管,只是希望它越来越好。

  李乃文(演员)

  A、印象最深的话剧是《三个黑故事》(国外),《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B、现在的话剧市场不规范。

  C、希望演员承担起责任,剧作再大众一点,让更多人来看话剧。

  王全安(导演)

  A、话剧《茶馆》。

  B、近些年都在忙电影,对话剧关注不多,没有什么看法。

  C、愿话剧和电影一样,题材能多和现实紧密联系。

  王朔(作家)

  A、《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B、电影小说都要过时了,何谈话剧。

  C、话剧应该早进博物馆早踏实,或者进行网上直播挽救市场。

  唐夏娃(演员)

  A、《雷雨》。

  B、现在除了国内几个大城市,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话剧,好戏应该多做全国巡演。

  C、期待人们都能够走进剧场,亲身去体验话剧,消除过往想像中对话剧的种种误读。

  丁天(作家)

  A、印象最深的是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

  B、还是好作品太少,甚至是上演的作品太少吧,有些话剧形式太传统,缺少新鲜感和活力。

  C、形式更多样化,少程式化。更随意地表达创作者想法,向博客感觉学习靠拢。

  邱伟科(网站编辑)

  A、孟京辉1999年版的《恋爱的犀牛》。

  B、话剧现状很尴尬,《雷雨》那样的老派话剧已经不可救药地走向衰败。但是话剧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C、话剧应该综合多种媒体的表达形式。希望话剧编导注意,永不能改变的,是话剧“讲故事”的核心。

  彭大新(法官,老戏迷)

  A、老舍的《茶馆》。

  B、人艺排新话剧,最好在全国招聘演员。中青年这一代,在老一代走了后,没人能顶替,整体不行。

  C、话剧还有一段成长空间,它的那种酣畅淋漓的表演感觉,是影视作品无法取代的。

  老晃(《电影世界》主笔)

  A、应该是孟京辉的《琥珀》。

  B、市场还是不够活跃,每年值得自己掏钱去看的精品话剧不多。

  C、举办形式多样的话剧节,恢复(或开辟)露天剧场,要让艺术家们真正兴奋起来……

  安意如(作家)

  A、《暗恋桃花源》。

  B、话剧虽然受制于表达形式的局限,但是在年轻人中还是有一大批铁杆粉丝的,尤其是小剧场话剧。

  C、如果有好的剧本就成功了一半,大家会愿意去看去思考。

  易中天(学者)

  A、曹禺的戏。

  B、话剧观众需要培养,大众对话剧有误解。

  C、望我热爱的的话剧有更多人热爱。

  本报记者 天蓝 曹雪萍 姜妍 金煜 刘玮 孙琳琳 杨林 实习生 柯璐 采写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