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画廊博览会“打擂”未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9:36 新京报

  ●“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原定本月10日开幕,现已撤展农展馆

  ●“2007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国贸展厅闭幕,成交额与去年相近

  本报讯五月,艺术界关注的北京两大画廊博览会“打擂”局面并没有出现,两位“主角”———“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和“2007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分别以一家撤展,一家“战果平平”告终。

  “中国国际”撤展农展馆

  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负责人证实撤展消息,但并没有透露展会延迟或更改场地。

  今年年初,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宣布主办并承办的“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原定于5月10日至14日在农业展览馆举行。

  记者日前从农展馆获悉,该博览会已撤消了这次展览。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负责人潘先生也证实了撤展消息,但并没有透露展览究竟是不举行了还是延迟或更改场地。对于撤展原因,农展馆方表示“可能是批文没拿下来”,但潘先生表示“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已拿到文化部批文。

  记者在文化部网站上也看到了“文化部关于同意举办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批复”。

  对此,“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招商部主任姚薇也曾在专业艺术杂志《Hi艺术》上证实,该博览会将停办一年,明年四月份在农展馆开幕。她对记者表示,“从2004年以来,‘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都属于中国录音录像总公司,今年停办是因为招商的是中艺博公司”。

  “中艺博”闭幕,战果平平

  负责人王一涵表示,这次博览会成交额“原本以为会有很大突破,但并没有突破多少”。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已于5月6日闭幕。该博览会负责人王一涵表示,受清冷艺术市场大环境影响,这次的博览会虽然比去年增加了很多新的画廊参展,但成交额和去年差不多,“原本以为会有很大突破,但并没有突破多少”。

  王一涵表示,“没有突破”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因为“2003,2004年艺术市场很火热,但从2006年秋季之后,市场就冷静下来了”;其二是因为受股票市场影响,“从去年到今年的股票市场特别好,占用了一些股票资金”。

  但也有一些画廊老板认为这次的博览会虽然有更多世界顶级画廊前来,但“场子里好的东西并不多”。索卡艺术中心算是卖得比较好的国内画廊之一,他们现场卖了8件艺术品,个展中又卖了7件,大部分作品都被买走,其中最高价达到了40万美元,总体成交额是去年的2倍。其老板萧富元笑称,整体精品不多是自己画廊作品卖得好的原因。

  对于“中艺博”,萧富元和其他一些画廊老板普遍认为,尽管吴冠中等人的作品也被买走,但当代艺术依然是成交重头戏,“而且这个博览会已经慢慢归入了当代艺术博览会”,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宣传来看,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依然是国内影响最大的画廊博览会。

  王一涵表示,整体来说,参展的国内画廊都卖得不错,除了准备充分的Marlborough画廊等少数几家,其他国外的画廊则没去年卖得好。但在成交额之外,这次博览会新增的高端论坛和策展人特别展以及艺术机构展都办得特别好,“国外专家参与,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机会”。

  王一涵称,如果说画廊博览会的成交额和艺术市场大环境有关的话,那展览策划、现场设计、论坛等则和博览会的服务和组织相关,这些方面,“‘中艺博’进步很多,品质和影响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本报记者 金煜

  ■前姻后果

  

两大画廊博览会“打擂”未果

  2006年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是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与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至今为止最后一次合作。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两大画廊博览会“打擂”未果

  “2007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目前还停留在文化部网站上的一纸批文阶段。

  

两大画廊博览会“打擂”未果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成交额未有突破,但主题展得到了业内认可。

  画廊博览会“分手”始末

  实际上,两家“打擂”未果的画廊博览会分身于此前成功举办了三届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前三届中,主办方都是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艺博)则是承办方。双方分歧始于2006年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但因为招商等原因,最后还是以合作告终。今年1月底,原主办方和承办方终于分手,两方各自举办画廊博览会。原主办方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取得了文化部批文,仍然延续“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之名,场地搬至农展馆,而中艺博公司另寻“婆家”中国演出家协会,通过该协会再次取得文化部批文,举办“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地点仍在国际贸易中心展厅。

  对于前三届成功举办的国际画廊博览会,尽管两方都还声称归属自己所有,但就在名头上,两方名字前面都不再冠有“第X届”之名。

  本报记者 金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