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旅美作家张北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17:01 外滩画报
专访旅美作家张北海
专访旅美作家张北海

  老北平的消失和侠之终结

  生于北京,长在台北,攻读于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现年71 岁的张北海是位“游侠”,擅长书写现代纽约的小事。1990 年代后期,他花了6 年时间,写就以老北平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侠隐》,主题是老北平的消失和侠之终结。文/于晓苏(实习) 刘莉芳

  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张北海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现年71岁的张北海却是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陈丹青、张大春、骆以军等中国当代文坛上响当当人物的偶像。阿城曾经这样描述张北海对自己的影响:“我常常寻思我为何迷张北海的文字,总结为,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我自己思维中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度,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4月,值张北海的新作《侠隐》出版之际,本报电话采访了身在纽约的张北海。

  张北海出生在1936年的北平,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1949年,13岁的张北海随家人迁往台湾,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获得比阿较文学硕士学位,1972年定居纽约,在联合国工作了20多年,担任翻译和审校。在60岁以前,张北海专心写作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敏锐的观察、幽默的笔调描绘美国社会。在《美国?六个故事》、《人在纽约》、《美国邮简》、《美国?美国》等书中,他从小处着手,描写从纽约地下铁、牛仔裤到摇滚乐,从计程车到自由女神像等小事。60岁以后,从联合国退休,张北海的写作对象从纽约转到北平,从现代美国社会转向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写作体裁从散文转向了武侠—他花了6年多,写出自己的第一本小说,而且是武侠小说《侠隐》。

  对于“老纽约”到“老北平”的转变,张北海说,写武侠小说是为了圆梦。“我从小就爱看白羽等人的武侠小说,退休以后就准备动笔,但是我对儿时北平的记忆太模糊,因此作了大量研究。”

  为了还原20世纪30年代老北平的面貌,张北海花了1800美元买了一份老北平地图,整理出一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北平市街道图。他还读了几百本关于老北京的书。阿城在台湾版序言中表示,“《侠隐》开篇而且通篇即是我很熟悉的北京,细节精确,我甚至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做导游,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

  《侠隐》以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从美国归国的侠士李天然为师门报仇的故事。在复仇的故事背后,张北海真正想表达的主题是“老北平的消失和侠之终结” 。

  “对于现在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从北伐战争结束到抗战爆发的10年印象是模糊的。其实那没有战争的10年,是老北平最安定、平稳的10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老北平就消失了。伴随着美好日子的消逝,侠之精神也消失了。”

  张北海所说的“侠之精神”是中国武侠小说共同的主题。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史记《游侠列传》中“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侠客精神,从最早的意义上讲,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社会、等级社会的反抗,个性和自我价值观、是非善恶观、社会观的初步建立,以抒其义,敢用生命的代价来反抗。“在现代社会,建立了法律制度,以往除暴安良的侠客行为已经被司法制度所代替。但是,侠士精神仍将延续下去。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正义感,有道德感,打抱不平,用非暴力的手段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就是侠士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同样是快意恩仇,同样是仗义侠士,张北海把《侠隐》的时间安置在中国近代史,将草莽英雄改成“海归”,主人公不再耍刀弄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洋枪。正因为这些新意,有人给《侠隐》贴上新标签:“现代武侠”。

  “现代武侠与传统武侠相比,侠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传统武侠的剧情常有套路,先是某人遭灭门之灾,然后他总会出去学武,再回来报仇,而《侠隐》发生在20 世纪30 年代,武功派别也没了,只有从国外吸取,拿起枪。”张北海说。

  出生于中国,接受过中国

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张北海认为,美国崇尚的独立、自由、民主的文化与中国的武侠精神有许多共同点,“在美国的西进拓荒运动中,美国人的冒险精神,没有成文法律的制约,枪就是法律。在那些有道德感、有正义感的西部牛仔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侠士的影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