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80后“登堂入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10:37 新京报

  数十位年轻艺术家集体亮相上海美术馆“果冻时代”大展

  本报上海专电(记者周文翰)“要发现中国未来的艺术趋势,就来看这个展览!”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手指着正在展出的“果冻时代”中的一件作品说。他策划的这一展览集合了60组生于1980年前后的艺术家,涵盖350件绘画、雕塑、影像、声音、建筑、设计、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的作品,是青年艺术家首次在公立美术馆集体亮相。

  果冻代表着“艺术新青年”

  昨日开幕的这个以80后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中,传统文化符号、现代社会事件等当代艺术家习惯使用的元素彻底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风格绚丽的漫画、卡通熊猫乃至以郭敬明为原型的绘画作品。

  张晴称之为“透明的、轻盈的果冻一代,他们和之前的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完全不一样”。之所以选取“果冻时代”这个主题,是因为1985年第一条果冻生产线被引入中国,这大致也是198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的青少年时期。

  正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上学的王之博的绘画是三张以80后作家郭敬明的肖像为原型的油画,并命名为“奶油”系列。有观众认为这是反讽这些纤细、苍白而又华丽的小美男。但是画家本人则说“画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她说自己的画是制造一种男女不分的精致唯美的感觉,“时代变了,唯美本来是对女人的要求,可如今大家也开始讲男色了。”艺术家裙子的作品是把7600张小小的图片贴在墙上,而黎鉴安的作品《性感的文章》则只是在一张纸上写上象形文字一样的“小字”。

  展览上,惟一撞车的题材大概是熊猫,几组不同的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熊猫的造型。

  让年轻艺术家进入“生产模式”

  在这群以80后为主体的参展艺术家中,1972年出生的吉吉可以说是“老艺术家”了,参加过年轻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大声展”的他向策展人推荐了很多年轻艺术家。

  吉吉认为,大声展虽然高举“创意产业”,但实际上很多东西没办法产业化,而当代艺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商业体系,美术馆举办这样的展览,可以帮助年轻设计师、艺术家走入画廊、美术馆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模式”。

  

艺术80后“登堂入室”

  王之博的绘画是三张以80后作家郭敬明的肖像为原型的油画。本报记者周文翰

   ■延伸话题

  未来的艺术英雄从中产生?

  “果冻时代”是有影响力的公立美术馆首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年轻艺术家大展。

  策展人张晴回顾说,去年以来,他在全国各个城市考察,和300多位年轻艺术家接触以后,他发现这些活跃的新兴力量的创作非常有趣、面貌丰富,所以他萌发了单独为他们举办一个大展的计划,“我们馆是用举办双年展的模式来做这个展览,完全是馆里出资来操作,希望能给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一个浮出水面的机会”。

  张还计划把这一展览推向国际,在国外进行巡展,同时不断更新艺术家名单,“让展览滚动下去,而且我想象,未来的艺术英雄一定会从中产生”。

  有多个画廊主持人、策划人和艺术家出席开幕仪式,一家画廊主持人刘英梅说:“展览中有很多有趣的作品,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超出我的想象。”事实上,虽然参展人比较年轻,但是多数人已经参加过画廊等机构举办的展览。

  本报记者 周文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