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新华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08:16 东方网-文汇报

  从“红中社”到新华社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最早创始于1931年。这年春天,由当时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领导,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工人通讯社,对外曾挂过时间通讯社的牌子。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先后缴获了张辉瓒和谭道源的一部半十五瓦电台及几名报务员,成立了以王诤、冯文彬为首的第一个红色电台,主要是抄收国民党中央的新闻电讯及国民党内部通报,供领导机关参考。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又缴获了国民党公秉藩师的十五瓦指挥电台,设立电台的基础逐渐成熟。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正式建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是CSR(CHINESE SOVIET RADIO),即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缩写。主要任务是:播发新闻,红军革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上海和各革命根据地都可以抄收到。同时还抄收国内外新闻。它最初播发的新闻就是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当时的领导人是周以栗,周以栗积劳成疾后,由王观澜接任。

  1933年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张闻天为书记,直接掌握党的新闻工作。1936年12月,红军长征到陕北,中央决定秦邦宪兼任红中社社长后,立即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由廖承志负责国外电讯部分,向仲华负责《红色中华报》。

  西安事变发生后,秦邦宪来到西安,决定成立红中社西安分社,由李一氓负责。1937年1月,中央从保安迁往延安,红中社也随之迁往延安。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于1月25日,将红中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1941年11月,新华社社长向仲华因工作调动,党中央决定由秦邦宪(博古)兼任新华社社长,吴文焘担任副社长。新华社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动员全国人民促进全民族的大团结,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还搜集国内外重要消息,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新华社在秦邦宪的领导下,排除困难,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早在中央苏区时,为了工作的需要,《红色中华》就建立了通讯员的队伍。1933年1月27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与有关单位发出“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规定了通讯员的五项任务,特别强调“这一通讯员,须是实际的,而不是挂名的”。通知发出后,收效甚好,一个遍布苏区各地的通讯发行网络迅速建立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的号角

  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意见,新华社一方面将各地通讯社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加强对各分社的领导,同时将各地具有全党、全军、全国性质的新闻发稿权集中到总社,这样做不仅使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正确及时的贯彻,也使全党对外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防止出现不应有的纰漏。另一方面,统一领导有利于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使新华社的工作质量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使《解放日报》与新华通讯社真正成为党的喉舌,成为抗日战争中的号角。

  到1942年,新华社已拥有五个分社,较大的分社也已经发展成为总分社。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华社的工作质量,秦邦宪带领全社同仁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指导敌后各分社工作。利用通报台与山东、晋西北、冀中、晋察冀等分社联系,认真研究各分社发来的电报。这些措施促使分社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43年初,秦邦宪已经初步摸清了不同地区广播效果的规律,于是提出了新华社的工作概要,指出,新华社文字广播要根据对象不同分成三类:一是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播,每天五六千字,包括国内新闻、文件、重要论文和社论;二是对边区广播,每天1500字左右,只发新闻;三是对重庆当地大后方广播,只发根据地新闻、通讯及若干论文摘要。

  根据各地分社和报纸反映“发稿太多,容纳不了,希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总社调整每日电讯稿的播发数量,以四开小型的隔日刊报为标准对象,以两版刊载本区新闻,一版刊载国内国际,一版刊载解放区消息计算,拟每日发稿5000字左右(社论、文件、中央负责同志讲话等不计在内),包括国际新闻1500字,沦陷区和大后方新闻1000字,解放区新闻2500字。

  1945年8月,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已是意料中的事,秦邦宪深感分社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于是以总社名义致电各分社,要求:一、整个新闻工作,应适应形势,作适当转变和部署;二、目前各分社应集中报道日寇要求投降后引起的影响;三、创造新的作风,立刻派遣所有记者随军行动,加强电务工作,密切与总社的电讯联系。新闻报道要快、短、确实。

  日本投降后,8月26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宣言中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秦邦宪根据中央的精神。要求全社一方面宣传做好对付敌人进攻的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进犯;另一方面宣传积极争取和平,寻求一切避免内战的方法。并在31日的编委扩大会上强调,应更多研究人家的宣传及自己的宣传,我们善于不留余地的批评,但不善于涵养一些的批评,宣传者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威服人。

  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准备出席政治协商会议。27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一份书面建议,要求无条件停战,以利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进行。面对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如何正确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1946年1月8日,总社及时向各分社发出关于国共停战命令的报道。指出:“日内国共双方即将发布停战命令,在该命令出来后,各地应多报道我方诚心诚意执行停战令情形,同时对国民党军在停战令后,犹继续向我进攻,随时加以揭发”,但“材料必须十二万分确实,其部队番号、行动日期均需查明清楚(发给总社时发两遍),不必丝毫夸大,尤不能道听途说”。

  这种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及中央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及时向分社进行通报,使新闻报道更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了舆论的指导作用。

  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是从1940年开始的。早在抗战开始时,中共中央就想办广播电台,由于受到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的包围,想搞到一些广播器材十分困难。1940年5月,周恩来从苏联回到延安,特地带来了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央决定筹建广播电台,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等为委员的广播委员会。延安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制造出各种必须用的器材。缺少动力设备,就用旧的汽车头改装成发动机带动电动机供给电,当时电台发射功率大约有二三百瓦。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湾村山沟的窑洞里,建成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月30日开始试播。这是我党第一个口语广播台,也是新华社第一次口语发布新闻,呼号是XNCR,X代表中国,NCR是英语新华广播电台的编号。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群众把新华广播电台看做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是因为我们的广播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所以当时的广播工作者起着号兵的作用。

  1942年2月,在南方局的周恩来要求建立对重庆及南方各地的专门广播。但是由于发射功率太小,发动机又经常发生故障,播出的声音时高时低,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到1943年3月,因发射机发生了严重故障,不得不停止播音,进行大修。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重新改装了发射机,改造了动力设备,到1945年9月5日重新恢复了播音。开始为试播,11日正式播音。《解放日报》刊载“延安广播电台,即日起开始中国国语广播”;“时间每日十一时至十二时三十分,与十八时三十分至十九时三十分(上海时间)。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人讲演等。尚有纪录新闻一类,以便各地抄收”。

  对外进行新闻报道是为了争取国际上道义的物质的援助,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解放区的全面了解,这是国际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取抗日斗争伟大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英文台成立前,为了扩大对外宣传,1940年10月,中宣部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张闻天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包括美籍大夫马海德、印度大夫巴苏华、越南人黄正光、印尼人王大材、华裔印尼人毕道文、肖三及德国籍夫人叶华等,研究对外宣传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后,决定办一个英、俄、法三种文字的刊物,取名为《中国通讯》,每月一期,确定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具体负责,稿件由大家分别撰写。刊物由内部交通带到重庆,再由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分发给外国记者,由他们转发国外。宋庆龄在香港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重庆办事处曾将一些文章刊登在同盟的刊物上,以便扩大影响。1941年3月出版的一期,以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刊登了五篇文章。社论是马海德用英文写的,吴文焘用英文写的报道,其余三篇分别由肖三(俄文)、巴苏华(英文)、黄正光(法文)执笔。这是一份32开毛边纸的油印刊物,每期200份,字迹工整。每月开会组织稿件,都是由秦邦宪主持。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由于国民党封锁,发行更加困难,出刊10期就停刊了。

  不久,有一批从重庆来延安参观的外国记者,其中有爱泼斯坦,周恩来在重庆就与他相识,所以把他留了下来,传授如何向外国人进行报道的经验,还聘请了原英国文化处的官员林迈可为英文改稿专家。

  周恩来从苏联带来的广播发射机出现故障后,经技术人员努力修复终于可以使用,便用来做英文文字广播,并用在晋绥缴获的日本火车头发电作为动力,于1944年9月1日正式播出,定向是美国旧金山,呼号为CSR DEXN-CR。一天可播五六条消息,相当于中文1800到3000字左右。这标志着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

  新华社英文广播台的播放,在国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英国、美国报纸有时发的消息,就是从新华社英文广播台中收到的。

  摘自《秦邦宪(博古)传》吴葆朴李志英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6月版29.00元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