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断:尼采《偶像的黄昏》出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0:20 南都周刊

  有的书是让人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本书的主题可能是读者搜遍千山万水,所欲知晓的;恨则是因为,往往这样的书并不如你所期待的那样精彩纷呈,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对于主题的把握能力实在欠佳,或许只是做了一些比较基础性的工作,尽管很重要,但是却不够美妙。这本书的传主实在是位重要的人物,因为在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史上,他占据过重要的席位,他在16岁时就在上海聆听过克莱斯勒的现场音乐会,可谓生逢其时,而以区区20岁之龄,就进入过当年在远东享有盛名的工部局乐队担任小提琴手,而与田汉、冼星海以及萧友梅这些音乐人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人物,自然可以窥一斑而晓全豹,理解了他,或许就可能了解那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到底有何许内容。可惜的是,作者虽然尽力将谭抒真先生的生平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但是他的艺术与精神世界,对于我而言,仍然是一个谜。 (成庆)

  尼采:《偶像的黄昏》

  卫茂平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定价:19.8元

  1876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据尼采说,这是他和瓦格纳的音乐决裂的分水岭,但是其实早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尼采与瓦格纳之间分歧的痕迹。这本《偶像的黄昏》作为一本暗讽瓦格纳《神祗的黄昏》的著作,其实也是尼采思想的自我推进,作为曾经的精神偶像,瓦格纳一度受到尼采的高度崇拜,但是尼采逐渐认识到,瓦格纳并不是精神的出路,而是这个时代精神衰落的最典型的代表,因为瓦格纳还想利用基督教来拯救德国文化,这是尼采所不能接受的。而尼采在这本书中所要阐述的主题,其实是,当基督教与艺术都不能成为新的时代精神的出路时,那就要先把这些旧的偶像通通打倒,重估一切价值,而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或许开启的是尼采最终的思想道路,而他的《权力意志》只不过是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了下去。 (成庆)

  《大海和撒丁岛》

  《世界文学》编辑部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定价:20元

  这是一部所谓的“地理散文集萃”,编选标准很简单:一是作品曾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二是篇名中带有一个地理名称。由此看来,这并不是很花心思的选本,不过《世界文学》的发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它的质量。多年来,我是《世界文学》的忠实订户,这是一份影响不大但质量却颇高的杂志,尽管几任主编的更迭使它的质量有所起伏,可是它对外国当代文学的嗅觉是别的期刊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中当然也有不少水准平平的文章,但优秀之作毕竟是主体,像劳伦斯的《大海和撒丁岛》就体现出这位大作家入木三分的观察力,就算是游记,他也不忘亮出对人的细致的描摹能力:“我在卡利亚里看到了几张迷人的面孔······”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的威尼斯随笔《美好时日的回忆》,则有着诗人特有的细致迷离的笔触:“外面有两条小船相互碰到了一起,我不由得突然想到了嘴唇,通向那长期中断了的、爱恋的嘴唇的道路轻而易举地、奇妙地重新找了回来。”松尾芭蕉的《奥州小径》,每篇篇幅不长,但阐发的意境却甚是空阔,是典型东方式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日月为百代之过客,来而复往的年岁亦属旅人。”堪比美妙的诗句。 (凌越)

  《与死者协商》

  〔加〕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著,严韵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4月版

  定价:20元

  本书是加拿大女作家艾特伍德应邀主持2000年剑桥大学燕卜逊讲座时,所做的六场演讲的演讲稿的结集——事后经过作家本人的修改和润色。前几年,我也看过另两位作家的演讲稿,一本书是博尔赫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哈佛大学做的演讲稿,一本书是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和这两本书比,艾特伍德的演讲录不免要稍逊一筹,同样是旁征博引,艾特伍德则要显得笨拙不少,不像两位男作家那么轻盈和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在演讲中对自己的文学观有一个总体的重塑过程,尽管不是那么容易让人即可领会,而艾特伍德的演讲针对的问题本身欠缺哲学的高度,不免流于自问自答式的文学采访。开首导言《进入迷宫》就读得我很不畅快:她花太多篇幅讲述她在对付讲稿时搜索枯肠式的窘境了,以至于真的让读者对她失去了信心。艾特伍德早年写诗,其早期诗作《睡之变奏》至今我还记得,后来开始写大部头小说,一本比一本厚,影响也越来越大,可是却失去了某种简约和节制的能力,这本书即是明证。 (凌越)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