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利·波特》:一个全球性文化现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11:31 《小康》杂志
文/《小康》 记者 牟尼 从2000年10月6日《哈利·波特》(1-3)在中国首发到现在,《哈利·波特》来到中国已经7年。7年间,《哈利·波特》累计发行900余万册,销售额达2亿元,创造了近2500万元的利润。《哈利·波特》前6部,每部销量平均在140万册左右,这个数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书中几乎是最高的。 此外,《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前4部都被引进中国,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创下2005年度进口大片的首周票房纪录,总票房达到了9377万元。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哈利·波特》有着相当的代表性。它一方面是商业上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追溯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它不仅使人们看到,商业和资本是怎样借助于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更能帮助人们形成一种观念的转换——原来,凭借写作,作家也可以成为全国首富。 罗琳:作家也可以成为全国首富 7月21日清晨,王府井新华书店和离此一百多米的王府井外文书店门口出现了一次“奇迹”:在两个书店的门口,各排起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其中,队伍中的中学生、大学生占了多数,也不乏外国读者。他们到此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第一时间买到英国作家罗琳《哈利·波特7》(以下简称《哈7》),尽快知道哈利·波特最后的结局。 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排在最前面的三位学生前一天晚上8点40分就来排队了。他们说,《哈6》首发的时候,自己排到了第三,这次想排第一。一位四十多岁的父亲告诉记者,“儿子本来准备回东北老家了,听说《哈7》今天早上首发,昨天晚上和朋友一直玩到了三点多,所以我就过来帮他排队购书。”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都不约而同地说,是来帮孙子、孙女购书,自己并没有看过《哈利·波特》。在北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第三极书局,中图外文书店等处。 如果说,于丹、易中天等人签售引发的读者追捧还有“追星”的成份,那么,纯粹为买一本英文书排队则完全是被图书本身的内容所吸引。而这种现象,只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才出现过。时隔20年之后,图书出版的种类每年达二十多万种,印数也大幅攀升。时至今日,除了娱乐明星、作家、学者签名售书之外,已少人有为购书而排队。显然,罗琳创造了这个奇迹。《哈利·波特与死圣》21日首发当天在全美共售出830万册,创下图书首发日销量纪录,即每分钟5万多册。 从1997年发行的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热销以来,前6部哈利·波特小说的全球总销量已超过3.25亿册,被译成64种语言。罗琳甚至在去年6月英国《图书》杂志公布的“英国健在的最伟大作家”排名中名列榜首。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有声读物、主题公园、玩具、杯子、卡片等延伸产品大行其道,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哈利·波特创造的商业成功堪称世纪传奇,而创作哈利·波特的英国女作家罗琳本人的生活经历亦颇富传奇性。她的本名是乔安妮·凯瑟琳·罗琳,1966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罗琳的父亲是罗伊斯罗尔飞机制造厂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小时候,罗琳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6岁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妹妹是她讲故事的对象。 罗琳热爱英国文学,大学主修的是法语。毕业后,她只身前往葡萄牙,在那里和当地的一位记者坠入情网。无奈的是,这段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洁西卡回到了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养活自己和女儿。 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0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 在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童话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寓所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哈里·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罗琳花了5年才写好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又花了一年才找到愿意出版本书的出版社——鲁姆伯瑞出版社。这家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但罗琳只得到了三千英镑的稿酬,以及一句这辈子不要指望靠写书致富的忠告。 最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得益于美国资本和美国式营销的推动。学乐出版社10.5万美元买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美国版权, 并进行了有力的营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命运从此改观,它不但登上美国的畅销书榜,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首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9000英镑换一本不是童话而是事实。 接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获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这些著作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早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就估计罗琳家财超过5.76亿英镑,已经迅速超过英国女王,成为全英最富有的女人。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罗琳也收获了爱情。2001年圣诞节后节礼日(Boxing Day),她与麻醉医师尼尔·默里在苏格兰的新居举行结婚典礼。这次的婚事的办理相当低调,仅有15人出席,而且大多为双方的亲属。有趣的是,罗林与前夫所生的8岁大的女儿,在母亲的在婚礼上充任三位伴娘中的一位。现在,罗琳夫妇已经有了一个名叫戴维的儿子,如今,她与丈夫以及一对儿女生活得很幸福。 毫无疑问,哈利·波特给罗琳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财富。而她的故事犹如现代版的灰姑娘,在世界各地流传。 营销:成就《哈7》神话 面对哈利·波特创造的商业文化奇迹,美国文艺界一直有批评。但是,这种声音似乎只是不痛不痒的低声呓语。全世界的哈利迷和跟风者都在谈论这个可以持续很久的话题,每个人都乐意把自己的见解和别人分享,有点像狂欢,又有点像集体游戏。一时间,全世界好像都在读同一本书,看同一部电影,甚至,全球的哈利迷们有了一种特别的、默契的语言。 在看似是众人游戏的背后,罗琳不断制造悬念,每一次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比如,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罗琳就在说,第七本是大结局,书中的某个角色会死去,这更使得全球的哈利谜为之魂牵梦系。 《哈7》在全美共售出830万册,创下图书首发日销量纪录,销量远超前6部的首发日销量。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除了书本身的“魔力”,还得归功于出版商的营销策略。《哈7》背后的出版过程,或许能告诉人们更多。 2007年1月11日,罗琳在爱丁堡的巴尔莫拉酒店套房内完成了《哈利·波特和死圣》(即《哈7》)最后一节,接下来的工作由美国《哈7》智囊团承担。律师马克·希丹菲尔德负责把书稿从英国带回美国。在飞机上,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希丹菲尔德把书稿坐在屁股底下,就连他也没有看到书稿的内容。学乐出版社发言人凯尔·古德表示,看到书稿内容的人“屈指可数”。图书编辑亚瑟·列文是其中之一,她负责这本书的文字编辑,她的同事谢丽尔·克雷恩负责审阅内容的连续性。和学乐出版社的其他人一样,克雷恩也一再强调保密问题。她说:“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不能询问和新书内容有关的问题。” 为了防止《哈利·波特和死圣》的内容提前泄露,学乐出版社绞尽脑汁。7月3号,《哈7》的智囊团成员,学乐出版社儿童图书部负责人利萨·豪尔顿说:“这间屋子里的人都像偏执狂,由于担心泄密,我们有好几个月不同伴侣和孩子说话。” “我们早就知道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当代杰作,从文学角度讲,无论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我都想不出有什么能和它相匹敌的,即便是狄更斯(1812—1870年,英国作家,以描写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生活和境况而出名,代表作包括《双城记》以及《大卫·科波菲尔》等。)也会自叹不如。” 学乐出版社的谨慎并非多余。此前,哈利·波特系列曾发生过多起内容泄露事件。4年前,叉车司机唐纳德·帕菲特因从他工作的印刷厂偷盗《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书页事发,被判罚社区服务。其后,还有人因在发售前偷窃并试图出售《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被判监禁。由于这些前车之鉴,学乐出版社这次守口如瓶,拒绝透露承担印刷任务的工厂所在地以及工厂数量。 在英国,《哈利·波特》的出版商布卢姆斯伯里在全国租用保密地点存放新书,以保证无人在正式发售前接触它们。出版社还雇佣大量保安人员,并配备警犬,24小时日夜监控这些存放地点。英国负责印刷《哈利·波特与死圣》的工厂下令,将解雇向外透露书中细节的工人。在德国,印刷厂禁止工人使用手机,甚至吃午饭时也不准他们离开工厂。 进入销售渠道之后,出版社也做足了保密功夫。据称,申请销售《哈7》的零售商事先都要和出版社签署一份法律文件,承诺7月20日晚上12点前不打开箱子。当排着长队翘首以待的读者拿到新书翻开第一页的瞬间,当罗琳在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书迷亲自阅读新书内容时,对于《哈7》的宣传也达到了顶峰。 无论是从《哈利·波特》的结局悬念,还是内容的保密措施,全球同日同步发行,提前造势的营销策略来看,在畅销书的运作上,学乐出版社都下足了本钱和功夫。有关《哈利·波特》的每一个出版步骤都是精心策划的营销手段,为最终的销售服务。对此,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认为,从一本书开发出一条产业链是哈利·波特的启示录,“尽管不太容易学到真经,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方向。” 而另一方面,每本200元人民币左右的《哈7》首发当日,在北京的销售就超过了6000册,铁一般的事实攻破了读者不读书,以及图书定价太高的作家们的抱怨。真正的事实或许是,对于自己喜爱或认为有价值的图书,读者会毫不犹豫地解囊;对于那些味同嚼蜡且毫无价值的图书,5块钱一本他们可能都嫌贵。尽管,加快出版业的改革,尽快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会大大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建康繁荣,但是,在中国,要出现类似《哈7》的奇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链接资料 哈利·波特小说前6册在美国的销售业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部) 发行日:1997年6月26日 卖出:1700万册 《哈利·波特与密室》(第二部) 发行日:1998年 卖出:1470万册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第三部) 发行日:1999年9月8日 卖出:1280万册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第四部) 发行日:2000年7月8日 卖出:1230万册 《哈利·波特与凤凰令》(第五部) 发行日:2003年6月21日 卖出:1370万册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第六部) 发行日:2005年7月16日 卖出:1550万册 《哈利·波特与死圣》(第七部) 发行日:2007年7月21日业绩:首发当天在全美共售出830万册,即每分钟 5万多册。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