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色·戒》故事原型:中统女特工舍身刺杀大汉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10:42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陶蹊 在9月9日闭幕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美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获得金狮奖“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改编自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位爱国青年学生刺杀汪伪政权汉奸的故事。外界普遍认为,张爱玲笔下的这个故事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取材于1939年前后的一个真实事件——南京国民政府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汪伪政权大汉奸丁默村。 随着电影《色·戒》引发的对当年旧事的热议,目前仍在世的郑苹如的妹妹郑静芝(又名郑天如),于9月11日在美国洛杉矶召开记者会,向媒体讲述郑苹如为抗战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历史真相,希望以此澄清传闻,告慰亲人在天之灵。 1.上海滩的中日混血美女 郑苹如祖籍浙江兰溪,出生于1918年。她的父亲郑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曾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在日本期间,郑钺与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女子木村花子相恋,两人结婚后一同回到中国。郑钺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检察官,与国民党特工机构“中统”驻上海负责人陈宝骅关系密切。 郑钺夫妇先后育有两子三女,郑苹如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跟母亲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钺一家以木村花子的日本人身份作为掩护,在上海参加地下抗日活动。在家庭和时局的影响下,郑苹如憎恨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她凭借卓越的日语能力,以及父亲与“中统”的关系,成了“ 中统”上海区的情报人员。 那一年,郑苹如只有19岁,但已经出落得风姿绰约,是上海滩有名的美女。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报——《良友》曾以她的照片作为封面,只是由于其身份特殊,没有披露她的全名。封面上的郑苹如正如著名作家郑振铎所描写的那样:“ 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 依照“中统”的指令,郑苹如频繁出现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佐之间。她与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派到上海的代表早水亲重攀上了关系,继而结识了近卫首相的儿子近卫文隆,以及日本华中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人。近卫文隆见到郑苹如后,一下子坠入情网,郑苹如随即产生了对他实施绑架,迫使近卫首相停战的想法。虽然爱国精神和勇气可嘉,但初入情报圈的郑苹如尚显幼稚,“中统”领导层自然没有采纳她的建议。 2.“抗日除奸,非做不可” 1938年冬,国民党“军统”高官丁默村从昆明逃至上海日占区,在大汉奸李士群的撮合下投敌叛国。他在当时上海的极司菲尔路76号组建了汪伪政权特务机构总部,自任主任,与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展开了较量。由于出身“军统”,丁默村对国民党特工机构的活动规律一清二楚,经常在“特工战”中给对方重大打击,大批非国民党抗日人士也遭到血腥镇压,国人称之为“丁屠夫”。于是,流亡重庆的国民党当局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除掉丁默村。 丁默村本人嗜色如命。“中统”驻上海负责人陈宝骅针对他的这一特点,决定选派一名年轻漂亮且善于交际的女特工前去施展“美人计”,诱杀丁默村。郑苹如在上海明光中学读书时,丁默村曾任该校校长,两人算是有师生之谊。因此,她成了当时“中统”上海区内最合适的人选。郑钺也鼓励女儿:“抗日除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非做不可。” 丁默村对郑苹如十分宠爱。郑苹如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恃宠撒娇,与丁默村的关系若即若离,逗得汪伪政权的这个特务头子神魂颠倒。眼看时机成熟,“中统”上海区开始实施暗杀行动:他们计划趁丁默村送郑苹如回家之际,在郑家门口将其击毙。在实施行动的那一天,埋伏在郑家周围的“中统”特工看到丁默村乘一辆黑色轿车送郑苹如回家。但不知是警惕性高还是确实有事在身,丁默村意外地拒绝了郑苹如“上楼小坐”的邀请,说了句“有急事”后便匆匆乘车离去。 3.“美人计”功败垂成 1939年12月21日,丁默村去一个朋友处赴宴,打电话邀郑苹如一同前往。郑苹如立即告知“中统”上海区,并拟定了中途截杀丁默村的计划。 那天,郑苹如特意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迷人,令丁默村乐不可支。傍晚时分,两人同车返回。行至位于静安寺路的一家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买一件皮大衣,拉着丁默村进店帮她挑选。在皮货店内,丁默村发现,橱窗外有数名形迹可疑的人向这边张望。这个经验丰富而又狡猾的老牌特务立即意识到了危险。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钞票,向柜台上一放,对郑苹如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便迅速冲出店门,向自己的车奔去。在店外埋伏的“中统”特工对这个意外情况猝不及防,等他们反应过来拔枪射击时,丁默村的车已经开动。子弹打在车身上,丁默村毫发未损。 侥幸逃脱暗杀之后,丁默村认定郑苹如是“中统”特工,但不“忍心”对这个美人下手,希望借此机会将她彻底“收为己有”。因此,他不仅假意接受郑苹如对此事的辩白,还应她的要求派人给她送钱。郑苹如以为丁默村已经完全被自己迷惑了,便于3天后主动前往“76号”,试图继续与丁默村交往。她随身携带着一支“勃朗宁”袖珍手枪,计划伺机击毙丁默村。 此时,丁默村已与投靠日伪时的“介绍人”李士群闹翻,两人之间的关系势若水火。李士群早已知晓“中统”暗杀丁默村的计划,郑苹如一踏进“76号”,就被李士群手下的特务逮捕。 在接受审问时,郑苹如承认皮货店门口的暗杀行动与自己有关,但原因是“丁默村与我相好后,又别有所恋,我实不甘心,就用钱请人来打他”。她将一桩政治暗杀说成了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重庆的人”。 汪伪政权的首脑对重庆当局不择手段暗杀己方大员非常恐惧、恼恨,一致主张非杀郑苹如不可。1940年2月,郑苹如被李士群下令枪杀,年仅23岁。 4.“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此后,有人在报纸的副刊上这样介绍郑苹如的生平: 生于一九一八年,中日混血。为上海名媛,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其作为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村,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为情所困,雇凶杀人,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一九四○年二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三枪,时年二十三岁。 临刑前神色从容,遗言见过两个版本,一为对刽子手说: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另外为:这样好的天气,这样好的地方!白日青天,红颜薄命,竟这样的撒手西归!我请求你,不要毁坏了我自己一向所十分珍惜的容颜。但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为真,死则死尔,何需顾影自怜,巾帼英雄,当名垂青史! 据说,郑苹如被捕后,其父郑钺因不愿出任伪职以保释女儿,此后一病不起,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郑苹如的哥哥郑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她的母亲、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的木村花子,于1966年以80岁高龄病逝于台湾。在郑苹如事件后,丁默村被排挤出汪伪特工总部;抗战胜利后,他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于1947年2月被枪决。 5.郑苹如放走丁默村? 郑苹如刺杀丁默村时,刚刚开始写作生涯的张爱玲正在香港上大学。她是从后来上海各种报刊的渲染中获悉此事的。在与时任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胡兰成相恋时,她又从胡处获得了更多有关此事的内情。1950年,张爱玲创作了小说《色· 戒》,经过近30年的修改,于1978年将其与另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和《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世人普遍认为,小说《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原型人物就是郑苹如,而汉奸易先生则是丁默村。 郑苹如被杀后,有一种说法流传出来——她对丁默村动了真情,曾在皮货店中暗示丁默村有危险,使他逃脱。这种说法,被张爱玲在《色·戒》中加以强化——“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就是因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王佳芝放跑了汉奸易先生,两年的精心设局归于失败,她自己也上了断头台。 但是,有很多人认为,张爱玲在《色·戒》中对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情感的描写,更像其本人与胡兰成感情纠葛的写照。 随着电影《色·戒》引发的对当年旧事的热议,目前仍在世的郑苹如的妹妹郑静芝(又名郑天如),于9月11日在美国洛杉矶召开记者会,向媒体讲述郑苹如为抗战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历史真相,希望以此澄清传闻,告慰亲人在天之灵。郑静芝说,许多媒体在有关影片《色·戒》的报道中,把郑苹如描写成像电影中一样以色相诱人的交际花,这使她内心深感不安。她表示,文艺作品为了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可以有许多想象空间,但希望观众在看过电影后,切勿把影片中沉迷情欲无法自拔的女主角与历史上大义赴死的抗日烈士郑苹如画上等号。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