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专访:我不需要什么都告诉大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16:06 外滩画报
钱文忠专访:我不需要什么都告诉大家
钱文忠

钱文忠专访:我不需要什么都告诉大家
玄奘西游记

  41 岁的钱文忠在2007 年红了。他刚在百家讲坛讲完3 部36 集《玄奘西游记》,又出版了6 本书。然而这个说话急吼吼、略带江沪口音的复旦大学教授并不愿意谈及百家讲坛对他的影响。

  文/ 伍巧玲(实习) 刘莉芳

  钱文忠很忙。晚上7点,记者按约定的时间打电话给他,他正在外头,采访推至晚上10点。晚上10点再打过去,他还在外面,又改至次日早上8 点。才放下电话,就收到钱文忠发来的短消息“对不起您”——虽然忙碌,态度却谦卑恭逊,这是对钱文忠的第一印象。然而在上世纪80 年代末,钱文忠是年轻气盛的。他退出北大,南下上海。上世纪90 年代,他下海经商。据说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钱文忠现在“戴百达?翡丽表,拎LV 包,用万宝龙限量版钢笔,抽库阿巴雪茄,用登喜路、都彭和大卫?杜夫烟具”的生活。在采访中,钱文忠敏感于这一段经历,他一连串地发问:为什么大学教授有一份可以赚钱养家的“职业”竟会广受关注?

  看来,这位出生于无锡钱家的读书人,更乐意呈现给公众的是教书人的形象。如同他自己所说,他只是大学教师。

  B=《外滩画报》

  Q= 钱文忠

  B:研究玄奘是你的专业,而《西游记》是魔幻小说。你是怎么想到在百家讲坛上讲大众版玄奘的?

  Q:这是协商的结果。原本百家讲坛希望我讲《西游记》,但我觉得,如果仅仅讲《西游记》,就会变成文学赏析,那不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我希望换一个角度讲《西游记》,从文献、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学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些新东西。

  B:你对玄奘通俗化的解释是否有背离事实原貌的危险?

  Q: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讲的细节在相应的文献里都有。解读时,我不会自己发挥。文献里没有的东西是不可以靠想象去填补的。

  B:你认为在现代社会重读玄奘是否有必要?像易中天、于丹在解读经典时,常会以现实问题作比,而你在讲玄奘西游时,完全不涉及当下。

  Q:我觉得易中天、于丹他们只是就历史讲历史,就文化讲文化。对我而言,我不会考虑经典的现实意义。我要做的只是尽量去再现真实的历史,或者说用一种现代的语言,把它重新讲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得保证尽量少地消解历史,尽量少地牺牲历史。

  B:外界对百家讲坛解读经典的方式褒贬不一,你怎么看?

  Q:首先我觉得把经典讲得有趣可以,但前提是不能损伤经典,要忠于经典的原义。经典就是有很多人要看的,其本身就具有“有趣性”这一特质。而百家讲坛是一群非常有职业素养的传媒工作者和一群比较适合电视讲述的专业学者共同努力、相互沟通来从事的一项文化事业。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更多人更通俗化地解读经典。

  如果从讲述的角度看,实际上通俗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因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普及解读并不容易,它要求讲述者对所讲的题目和内容全面了解,讲述者不应该去迎合观众的口味,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去引导,而应有一种相互交流、融合的态度。就我看来,百家讲坛上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但共性是忠实于经典,同时又尽量用能让尽量多的人感受和感悟的方式来讲述。

  B:上百家讲坛,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现在你有了众多社会身份,你怎么定义自己?

  Q:没影响,本来我就很忙。21 日我要到北京参加活动,25 日上午必须赶回上海上课,晚上还要赶回北京,来回3000 公里,就是为了讲4 个小时的课。我也可以请假或者调课,但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教书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没有多重身份,只有一种身份:大学教师。教书是我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书决定了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我享受教书的生活。

  B:你现在把很多时间花在百家讲坛以及相关的活动上,这算不算你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呢?

  Q:上百家讲坛是我专职工作的延伸和丰富。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教师难道不应该把自己把握的知识,尽量多地传达给别人吗?这是教师的天职,我工作的一部分。过去没有去做,只不过是没有机缘而已。

  B:那么经商呢,你曾说要用“左手挣的钱”,去支持“右手从事的志业”。你是怎么平衡“左、右手”的?

  Q:这很正常,没什么好谈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想了解这个问题。我很感谢大家的关心,但我不需要什么都告诉大家。

  B:这跟你反对“学以致用”有关?那你今年除了《玄奘西游记》外,还一口气出了6 本书,这算不算学问带给你的用处呢?

  Q:我的确反对学以致用,尤其是人文学科,它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至少短期上是如此,尤其是经济效益,更谈不上。陈寅恪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如果要保证你所从事学问的自由和独立,切记不可以学问为生。我把这段话理解为“不能以文养文”。我一直认为人有“志业”和职业之分。“志业”是一个人愿意毕生投入、不计利益去从事的神圣事业;而职业则要考虑回报。如果二者能完美统一,这是最理想的,但这种概率不大。我也在概率之外。

  至于这些书,一些是以前积累的,因为我平时对这种东西不太留意,现在出版社有了这个计划,这也是个机缘。但对我来说,不算用处,喜欢它的人可以感受到它就够了,能有什么用处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