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镜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15:07 南都周刊
他在不断生产“艺术产品”的同时似乎也把自己当成了一件著名的、值得炫耀的产品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1962-1987》 〔美〕肯尼斯·戈德史密斯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7月版 定价:46元 马永建 撰文 访谈展现立体的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无疑是当代艺术领域最闪耀的艺术明星之一 ——人们之所以用“明星”这样的称谓来称呼他,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那些令他登上美国艺术舞台并且大放光彩的以时尚图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对大众传媒以及流行文化的态度。因为与他的前辈乃至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不同,他从不避讳与大众传媒、时尚以及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而是高调地游走于其中并乐此不疲。他把前辈艺术家和批评家视为是严肃的和精英文化组成部分的现代艺术变成了一种商业艺术和大众化的艺术,他建立了被称为“沃霍尔工厂”的工作室来制作作品,并且只要别人付钱,他就愿意帮助其生产海报、版画或者广告。他不但从事绘画创作,而且拍电影、写剧本和小说,为杂志当编辑、经营夜总会、导演电视广告并且在其中出任演员,此外还作为乐队的经理人捧红了“地下丝绒”乐队……他发表了“我要成为一台机器”,“在未来每个人都会出名15分钟”这样惊世骇俗的言论,并且始终在媒体上保持着高曝光率,一次次地吸引公众的眼球。可以说他在关注生产明星的社会的同时,也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明星,他在不断生产“艺术产品”的同时似乎也把自己当成了一件著名的、值得炫耀的产品。 这个曾经羞涩而且普通的商业画家在流行文化的潮流中如鱼得水,在他的生活中,似乎一切都是“波普”的。安迪·沃霍尔的这些行为自他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时起就争议不断——他的支持者们认为,他体现出了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即强调现实和快乐,强调民主和自由,强调物质和消费等等,他所表现的生活也是地道的美国生活,他用自己的作品和行为凸显了大众文化的价值。但是这也是安迪遭到反对者诟病的原因,他们认为他空虚、浅薄而缺乏思想深度。 安迪·沃霍尔在生前是最受媒体追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走到哪,媒体就随之而来,他的许多言论就是在接受媒体访谈时经过媒体的传播和放大而成为经典的。并且安迪·沃霍尔在生前也做过若干次著名的电视访谈,他在其中的表现给美国老一辈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对他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安迪·沃霍尔本人也很喜欢访谈这种形式,甚至将他出版的杂志命名为《访谈(Interview)》,并且他自己也会主动用录音机录下与别人的谈话,偶尔兴趣所致他也会在谈话中反客为主,由被采访者变为采访者。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将访谈作为了他延伸波普艺术观念的一种方式,人们会发现他在做作品时所遵循的策略在访谈中也同样会出现。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一书的编者肯尼斯·戈德史密斯是美国知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篇安迪·沃霍尔的访谈之后被它所吸引,因此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从自己收藏的200篇安迪·沃霍尔的访谈中精选了35篇形成了此书,时间跨度从1962年直到1987年安迪·沃霍尔去世之前,所涉及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所选的访谈以一种富于现场感的谈话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安迪·沃霍尔的态度、立场甚至是内心世界,包括他那些著名的言论是在与什么人谈话以及什么情况下提及的,因此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安迪。从这些访谈中我们也能发现,安迪·沃霍尔和一般的传媒明星不同,在他热衷于大出风头的表象之下,实际上却隐含了一般人少有的智慧和个性。在很多问题上安迪·沃霍尔所给出的答案都超出了采访者的预期甚至正常的访谈形式,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安迪·沃霍尔所给出的答案并非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相反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做出了回应。比如在197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色域画家巴尼特·纽曼的回顾展之时,珍妮·西格尔调查了11位艺术家对纽曼作品的看法,安迪·沃霍尔也是其中之一。其他艺术家都忠实地谈了他们对于纽曼作品独到之处的看法,但唯独安迪·沃霍尔却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我知道巴尼(巴尼特·纽曼)的唯一原因是,我想巴尼比我去的聚会还多,我就是不明白他怎么都能去——我是说他永远会去另一个聚会。而这难以置信,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我就是觉得他窜到另一个聚会去了,你不觉得他就在另一个聚会吗?也许他不需要做太多,因为他只需要画一条线,所以他有时间去参加聚会。 从表面上看,安迪·沃霍尔似乎说了一些很无聊的事情,关于纽曼参加酒会的事情,而他的艺术也只是简单提及,但是联系他说这番话的背景,即纽曼早在一年前就去世了,因此安迪所说的“我就是觉得他窜到另一个聚会去了”所隐含的悲伤的心情就显而易见,他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表面轻松的语词来表达他对纽曼的怀念。 媒体最难对付的人 另外,安迪·沃霍尔在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问题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在面对媒体时,他有时候会说出一些即兴的、狡黠的妙语,但有时候也会故意的闪烁其词,避开问题,或者干脆采用被动反射的方法,挪用媒体评价他的话来回答,更有甚者当媒体追问并要求他解释一些他以前讲过的话时,他就一遍遍地重复曾经说过的话或者让采访者给出答案。有时候,他甚至故意利用媒体的错误使得自己说出的话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在未来每个人都会出名15分钟”这句话就曾经被媒体记者错误地记录为“15分钟之后每个人都会出名”。他在当时是媒体公认的最难对付的人之一。不过,安迪·沃霍尔的这些表现恐怕并不是故弄玄虚,相反其中隐含了对媒体运作规则的认识、评价与利用,其中不乏对于媒体和故作高深的批评家的嘲弄,这也反映出这位热衷于大众文化的艺术家其实从未屈从于在当代社会强势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从未按照媒体的意图改变自我。 从这些经典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安迪·沃霍尔并不像他的某些反对者所指责的那样,空虚、表面和缺乏思想深度,相反,他的很多行为的背后都包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他的行为以及他的作品如同镜子一样映射出了我们生存空间的真实状态,包括其中的诱惑、机会以及陷阱,同时这些因素背后的潜台词也在提醒我们,当代生活中一些因素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大众传媒、商业化、消费主义、新的科技与产品等等,这些都将是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的文化、艺术、生活状态实际上都与商业、时尚、大众传媒等存在着纠葛不清的关系。既然我们不可能选择一种“绝对真空”的生活并且当代社会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那么我们只能在一种“现在时”乃至“将来时”的语境中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且从中选择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迪·沃霍尔不仅仅是一位流行文化的记录者和参与者,而且也是一位流行文化的先知先觉者。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