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艺术家方力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15:30 外滩画报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11 月,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泼皮”方力均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个展。从画一个打哈欠的光头形象到如今画在云上飞翔的万物,方力钧也从一位“愤怒”艺术青年“进化”成一名集餐厅老板、丈夫、父亲等身份于一身的名流艺术家。这次展览的作品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转变,有人认为方力均在高调与过去决裂,而方力钧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说,高调是一贯的,决裂却无从谈起。

  文/ 丁晓蕾 图/ 小武

  11月18 日晚,方力均个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国家级美术馆举办个展。

  开幕式不可谓不隆重。来宾逾千人,都是艺术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多为方力均的朋友。和方力均一起并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大金刚”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一起到场,电影圈子的姜文、张元也来给哥们捧场。张元不时在方力均给他雕的塑像前做起怪动作。一次个展,成为一场中国当代艺术人物的大集合。

  热闹,是方力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面再大,方力均也早见惯了。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场比平时多些人的饭局。方力均以爱请人吃饭闻名,只要跟方力均吃过饭的人,一定知道是他买单,谁争,他会跟谁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圈中成名最快、最早“富起来”的人,方力均俨然成为艺术江湖的老大,吃饭买单,似乎成了老大身份的象征。

  从昔日

圆明园画家村到如今的宋庄,方力钧基本上是一个习惯过群体生活的人。朋友黄燎原说,方力钧最难得的是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且还善于夸大那些长处,让人在饱受赞扬之时平添自信。

  开幕式不仅热闹而且排场。上海美术馆外面彩旗飘飘,上面画着一个飞向远方的婴儿。由于来人太多,主办方不得不请来4 家公关公司来帮忙安排来宾的食宿行。这在2007 年的艺术圈里,也算得上一桩“盛事”。

  此次展出的30 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装置、版画和水墨画,除了两件雕塑是2004 年完成的以外,其他都是2007 年的新作。方力均的老朋友、有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栗宪庭在评论中说道:“这次展览里,方力钧使用四种媒介,用四种不同的诉说方式,诉说出多种人生感觉。”

  出席展览的方力均还是一贯的光头,只是衣服似乎比平日讲究了些。别人发言时,他就静静地望着台下的来客。也许是因为感冒了,他声音不大,甚至算得上轻柔,这让人不禁想起黄燎原之前评价方力均的话:“方力均是一个特别媚的人,妩媚。”

  “艳丽幸福的人群”

  和名人宾主们相比,上海美术馆一楼展厅里的画作、装置品也自有一番热闹。方力均的油画霸道地占据着美术馆显赫的空间,其中最大一幅长度可达10 米,挂满了一整面墙。

  油画背景大多是蓝天、白云、海浪、无边无际的天空,还有蜜蜂、苍蝇、蝙蝠、鹦鹉等;主题多为众生在飞翔,有的飞向堆满人脸的金山,有的飞向北京天安门。

  栗宪庭评论道:“巨幅油画在乎‘艳丽幸福的人群’和外界力量的对比,把艳丽、幸福、期望描绘得非常夸张和突出,飘飘然于轻柔漂浮的云层中,却不知自己正被漩涡卷入无底深渊,一切都是在美好的情境中发生的。”

  现场有一组装置作品,是球体的玻璃罩里躺着一个硅胶做的婴孩,球面上覆盖满了各种昆虫。婴孩对于方力均来说,比光头更接近生命本源,更没有身份指代的意象。而昆虫则代表了各种麻烦、问题以及人和事。“其实这是很直观的对应了生命的一个过程,不可抗拒的。人干干净净到世界上来,随着你的成长,无论是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麻烦和问题都会越来越多。成功的人或者失败的人,都会被麻烦覆盖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从顽主光头形象,到粉嫩婴儿,从北京贫穷的画家,到如今身价百万的知名人士,方立均越来越成功,他的画越来越沉静、漂亮、幸福和戏谑了。宋庄的艺评人杨卫曾在论述中国当代艺术时说:“画家方力均画风一改早期的调侃、泼皮的面貌,开始奔向有阳光的所在,画面骤然呈现出升腾的意向,这是他个人心理变迁的写照。”

  由于题材和形式上的一些转变,有人说方力均此次展览是对过去的一次“高调决裂”。对方力均来说,高调是一贯的,决裂却无从谈起,他否认了自己的转型之说。他说,这只是不同时间的自然的过程。”

  方力均的朋友、哲学家赵汀阳说“:方力钧不再需要假装愤怒和控诉,不再需要迎合别人的审美观点,他告别了批判,他似乎自由了。不过,自由和平等正是人类至今无法实现的梦想。”

  算账算出来的艺术家老方

  一件长39.6 米的装置作品悬空横贯在美术馆一楼大厅的中央,一把特制的塑料透明长尺上,站满了大大小小的光屁股小人。方力均说,这是一件关于人生命起始的作品。刻度是量化的生命的概念,每一毫米的刻度相当于生命的一天。假设人生百年,那尺子就要30 多米。

  “无视生命流逝的人其实是我们自己,没人去计较一天一天生命的流逝,差不多到了结尾的时候,我们才想起来,得努力抓住时间别丢了,但是那个时候就肯定来不及了。”方力均在标尺上标出了“月”、“年”的刻度,但“绝大多数的观众在看作品的时候,差不多是五六十公分一步一步地迈过去,‘人的一生’就看过去了”。

  方力均不会让自己的人生这么轻易滑过。他凡事爱“算账”,不论是对生活、感情还是艺术,他都算得清清楚楚。除了请客吃饭从不吝啬之外,别的时候,方力均很少干亏本的“买卖”。

  这十几年来,他的每一步都是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

  1993 年第45 届威尼斯双年展,是第一次有中国艺术家受邀参加的国际大型展览,对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次展览上,方力均的作品成为中国艺术家中最受关注的。随后,他登上《时代》封面,作品被国家级美术馆收藏, 一下子站上了艺术界的制高点,并从此改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而这一年,方力均只有30 岁。

  你可以说这是运气,但是,方力均之所以能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这么突出,与他之前的“远见”有很大关系。1992 年,方力均和另外一个画家刘炜一起开始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尽管穷得叮当响,但他们却坚持不卖画,把自己的作品都留在手里,希望等机会成熟的时候,做一个完整的展览。随着国际大环境的转变,西方向中国投入更多注意力,威尼斯双年展就在这时邀请了中国艺术家参展,因为方力均的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又最多最全,很容易就在当时的展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方力均的“算计”还体现在生活和创作的各个层面。上小学时的一天,他在新华书店租了一本小说,租金是一天一分钱。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小说,想省下一天的租金。学校在城西,书店在城东,走到半路上,他忽然发现书店就要关门了。他当时想也没想,拔腿就跳上公共汽车,赶到了新华书店,但结果还是没赶上。

  “过了很多年,我忽然反应过来,车票要5 分钱,就是说我用了6 分钱的赌注,去抢一分钱,却没有抢回来。就算我成功了,也很不划算。”多年后方力均反应过来以后,他感到“深受伤害”。于是,方力均会计算伤害,并试着将其带来的负面降至最低。

  方力均年轻时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本上总是记着他跟自己较真。他为自己的理智和清醒感到得意,说:“如果我不是这么爱算账,我很可能就会很在意单件作品的好坏,或者笔触,担心以前用2H 的铅笔今天换成了6B 的是不是大家就觉得这不是你的作品了。我从来不这么想,所以就变得很舒服,信手拈来,不会在细枝末节上着意太重。”现在,老方已经很多年不写日记了,但他还是爱算计,算计人的生命。他有了一支录音笔,有了灵感就对着录音笔说两句,而当年的那些日记本,他说“早烧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