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何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10:08 河北日报

  我省相声名家马云路、刘际在表演相声《养生大讲堂》。

  12月14日晚,河北大戏院内灯火辉煌、笑声如潮,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河北万通万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京、津、晋、鲁、豫等五省(市)电台协办的“万和宫之夜·东西南北中”六省(市)笑星相声大会在这里举行。刘兰芳、李金斗等名家及各省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到场。精彩的相声给省会带来了快乐,然而欢乐过后却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作为一个曲艺大省,我省的相声在今天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怎样实现这种传统艺术的良性发展?

  有基础有市场

  相声行内有句老话: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毗邻这两个曲艺之乡的我省是一个曲艺大省,曲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相声还有二人台、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笔者在六省相声大会上看到,很多观众因为没有座一直站到晚会结束,观众们的热情和掌声说明了相声仍然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一门传统艺术。

  作为这次晚会的东道主,省电台《每日相声》栏目的主任编辑袁冀民表示,这次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相声在河北有群众基础,也有市场。他说:“《每日相声》开播17年来,从未间断,收听率在省电台各类节目中名列前茅,可见人们需要相声,观众渴望相声。另外,我省也不乏相声名家,如马云路、刘际,这次晚会他们合作的《养生大讲堂》,形式和名字都非常新颖,将目前流行的各种讲坛、讲座形式,与人们普遍关心的养生问题联系起来,可谓是新上加新。”

  另外,我省在高校也有一些相声的生力军,比如河北师范大学的绿太阳曲艺团等,还有活跃在民间的相声团育德曲艺社。在全国少儿曲艺比赛中,我省的“曲艺娃娃”们也有着不菲的成绩,曾获得过两个一等奖。

  新人难出新作难求

  毋庸置疑,相声在我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面临着与诸多传统艺术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的问题。

  相声大师马季生前曾总结过相声界的“三少”现象,即新段子少、能为人传说的精品少、新人少。他表示,这三个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现在相声发展不尽如人意。单从这次晚会看,虽然不乏名家,但是节目却是以老段子居多,有的除了个别“包袱”换了点新词外,大多缺乏新意,有些“新包袱”在网络笑话中也曾出现过,现场气氛虽然热烈,但不少观众认为:艺术家们的表演虽然精彩,但节目却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印象中没有新鲜的东西。

  我省相声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作难求、新人难出,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袁冀民说:“和任何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相声也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像有些人担忧的那样相声已死,虽然相声没有以前的那种火热劲了,但是并不是说它没有生命力。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原本扎根于老百姓的艺术重新回到老百姓中去,让相声再次赢得民心。”

  改变现状内外兼修

  谈到相声的发展,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研究生导师王畅说:“首先要从外部环境上进行改变,政府主管部门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也是实现其他传统艺术发展和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建立相应的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发现培养新人,以壮大相声队伍。”

  针对人才队伍匮乏,创演心态日益浮躁,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王畅认为:内因是通过外因起作用的,除了大环境的改变,相声界要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相声的编创人员要深入生活,与时俱进创作出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曲艺,才能使相声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另外,相声队伍整体的理论素养目前也非常薄弱,相声界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袁冀民表示,媒体的关注也是相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媒体要唤起繁荣和发展相声艺术的热情及对相声艺术的关注,引导人们形成对相声艺术发展走向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炒作。如果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播、小剧场、小舞台红火了相声艺术,那么当今的电台、电视台包括报纸,更应该承担起责任来。

  本报实习生 李华绚 本报记者 高志顺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