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与普及 本土乐团错位发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02:07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安婧 实习生 朱珉迕

  指挥大师马泽尔和扬颂斯手执指挥棒全情投入,黑色的背景凸显音乐的神圣与厚重;在他们身边,两个漫画人物肆意地弹琴拉琴,跳跃的音符图案和粉红色的底色让人联想到青春偶像剧———这是上海大剧院海报墙上呈现的奇特图景。上海大剧院今年将先后迎来纽约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造访。但在马泽尔率领的纽约爱乐来沪前一周,上海交响乐团却捷足先登,于14日在大剧院演起了日本搞笑剧《交响情人梦》。

  习惯了正统演出的指挥家傅人长和钢琴家茅为蕙,这次变身为电视里的“千秋王子”和“野田妹”,把台下的青年男女们逗得笑声不断。

  节日狂欢:欢笑着走近音乐

  台上乐手扮酷搞笑,台下听众嘻嘻哈哈。对于素来以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为代名词的音乐厅、歌剧院而言,“交响情人梦”这种插科打诨似的另类演出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近几年,类似的“怪诞”却已屡见不鲜:2005年儿童节,上海音乐厅就被上海交响乐团打造成了动物园。在那场“昆虫音乐会”上,所有的演奏员都背上了两个巨大的翅膀,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两年之后,音乐厅再次成了动物的世界———主题换成了“寻找迷失的大象”。

  2006年夏天,为给德国世界杯造势,上海音乐厅又被装扮成了足球场。上交的演奏员换上一身身运动服,在“黑衣法官”———指挥的带领下,“踢”起了“音乐足球”。

  刚刚过去的1月,一向“端起架子”唱歌的上海歌剧院也耐不住了———脱去燕尾服的指挥换上小丑装,不再气宇轩昂地站在指挥台上统领“世界”,而是在音乐厅里东奔西跳,甚至让场下观众指挥乐队,一场“小丑音乐会”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音乐派对”。

  轻松、快乐,贴近生活,充分互动———这些主题各异的音乐会,却都有着共同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恐怕就是“狂欢节”。儿童节、情人节、圣诞、新年……几乎每个节日都对应着一场音乐狂欢。在以经典旋律为主角的狂欢节里,音乐家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超常”发挥,听众则在欢声笑语中全情投入。不知不觉间,古典音乐褪去了严肃清高的外衣,轻而易举地打动听者心灵。

  音乐狂欢节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入了古典音乐大门。渐渐地,在街头巷尾,“上交”这样的名词已不再是“乐迷”们的专利。而敢于“吃螃蟹”的“上交”们,也在一次次的狂欢中尝到了甜头。歌剧院一位负责人在“小丑音乐会”结束后感叹,音乐会居然能够取得这样的轰动和反响,“绝没有想到!”

  系统普及:把平日变成节日

  如果单次的“狂欢节”只是各乐团每年音乐季的一些点缀,且其主要服务对象尚停留于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话,那么这一两年间涌现的一些普及音乐会系列,凭着同样轻松的氛围和更加成“系统”的表演,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力量,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而持久的大众平台。同时,也给了本土乐团施展自身公众影响力的更大空间。

  星期广播音乐会可谓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翻看一下历次“星广会”的节目单便可发现,在形形色色的演出中,上海的几支交响乐团是人们最熟悉的常客。而这些院团之所以愿意以低于商演数倍的价格出场三五十元钱票价的音乐会,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星广会”提供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大观众群的舞台———除去台下那些充满渴望的听众之外,电视机前、收音机旁的“无形”听众更数不胜数。而他们之后进行商演的忠实乐迷正是从其中产生。难怪,上海交响乐团即使在当天下午就要启程飞往国外巡演,上午的“星广会”演出也绝不落下。似乎只有在“星广会”上坐了一个半小时,下午才能走得踏实。

  对于习惯了晚间演出的音乐家来说,上午10点本是开音乐会的“垃圾时间”,但“星广会”却敢例外。本土乐团在接到星广会邀约时,往往倾其最佳阵容献演,毫不含糊。一般的普及音乐会,曲目多是几张“老面孔”,“冷饭”不停地炒来炒去,而“星广会”又是例外———中国当代音乐、西方先锋派音乐,这些原本“冷僻”的曲目屡屡现身,甚至上交的全套贝多芬交响曲这样的“大戏”也出现在了“星广会”上。原本不愿“屈尊”普及音乐会的“资深”乐迷们,也在乐团种种努力的影响下逐渐走入“星广会”现场。在多方合力之下,星期天上午俨然成了音乐节,到音乐厅去“白相相”已成部分上海人共同的时尚。乐手放开胆子演,观众轻轻松松听,一种良性循环悄然形成。

  由指挥大师马泽尔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下周即将来沪,相对于世界顶级乐团带来的“正规”盛宴,缺乏明星的本土乐团要让观众“买账”则相对不易,上海交响乐团14日推出的一场搞笑剧《交响情人梦》,在狂欢与奇异之余,呈现出的却是近年本土乐团错位竞争的发展之道———在以经典旋律为主角的狂欢节里,音乐家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超常”发挥,不知不觉间,古典音乐褪去了严肃清高的外衣,轻而易举地打动听者心灵。

  

狂欢与普及本土乐团错位发展(图)

  “小丑”指挥家彼得·万博格想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音乐

  

狂欢与普及本土乐团错位发展(图)

  足球音乐会现场

  

狂欢与普及本土乐团错位发展(图)

  曾在沪演出的蔬菜音乐会

  

狂欢与普及本土乐团错位发展(图)

  指挥家陈燮阳多次指挥星广会

  ◇记者手记

  放下架子让音乐“低飞”

  爱乐人都熟悉柏林爱乐乐团的“森林音乐会”与BBC交响乐团的“逍遥音乐会”。作为两支世界一流乐团每个音乐季的保留节目,这两场音乐会不约而同地打上了浓浓的“狂欢”烙印。啤酒、烟花、彩旗、口哨,平日与古典音乐几乎“绝缘”的东西此时却都是主角。狂欢年复一年,其地位同日常的音乐会并驾齐驱。

  系统的普及音乐会在西方更是家常便饭。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率纽约爱乐乐团在上世纪60年代举办的“给青年人的音乐会”,因其风趣的讲解,精彩的演绎和热烈的反响,至今被奉为音乐普及工作的经典而广为传诵。如今,我们看到,这样的形式也开始在上海生根发芽。对于上海的本土乐团而言,这不仅是彰显乐团自身的公共价值,同样是在谋求一种错位竞争的发展之道。

  回望这些年沪上演艺市场走过的路,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乐团纷至沓来,并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而缺乏明星的本土乐团要让观众“买账”,则相对不易。“资深”乐迷的耳朵早已经过了“千锤百炼”,本土乐团似乎总难让他们过瘾;普通大众又嫌其高高在上,跟自己的承受能力相去甚远。于是,求变成了解决困境的出路。

  吸引大众的最好办法,便是放下架子。正如做了8年“小丑”的指挥家彼得·万博格所言,“让观众在笑声中认识乐队中每一件乐器、各个声部的不同特点,要比板着面孔上课好得多。”开一场派对,来一次狂欢,上一堂亲切的普及课,古典音乐有了进入大众生活的可能:有说、有笑、有生活。本土的乐团们可以有底气向观众发出邀约:走,一起去音乐厅“白相相”!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