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麦当娜的魔术和奇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14:50 新世纪周刊
-林奕华(香港) 作为封面人物,好像没有人比麦当娜更能促销,五月号的《名利场》才在书报摊面世,到处都能看见人手一本。我在 香港机场等待飞上海时,便遇到不同国籍的旅客左手行李,右手正是“她”——凡人中的圣母、商品中的艺术品、流行文化战 场上的常胜将军。 只是你不会叫她“天后”。因为总是还有天后、天王、教主们,把麦当娜挂在唇边,并尊她为“偶像”。“神”眼中 再高一等的“神”,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是个好问题。 麦当娜在80年代拿下世界之前,西方流行音乐已有一个辛迪·劳博尔。摇滚被她演绎得地动山摇,只是她没有一首 歌能把当时人们最肤浅的一面以歌颂的形式呐喊出来,麦当娜却明显是“没有羞耻”的义无反顾——当《物质女孩》在地球的 另一边被一把近乎聒噪的声音唱到街知巷闻时,殿堂级流行音乐杂志的评论人曾夸下海口:“辛迪·劳博尔将永恒不灭,这个 有着她影子的麦什么当娜,六个月后必定从排行榜消失。” 事实却是,她的影响力从此无远弗届,一首叫《坏女孩》的广东普普像山歌一样回应着麦当娜给地球这边带来的兴奋 和启示。而这,就是属于我们的麦当娜——梅艳芳的诞生。前梅艳芳时代,华人女歌手的精神灯塔都是邓丽君,但在梅艳芳成 为一种舞台风格后,麦当娜对歌手的影响也一并改变了华语流行乐坛的精神面貌。我们去看演唱会,不再单纯为了听歌,更具 号召力的,是看歌手怎样展现个人魅力——千变万化、天马行空,名为歌手,其实是魔术师。 只可惜,我们的麦当娜都太短命。正牌的这位在踏入“知天命”的年龄还在扮演无数人的“生命之泉”,罗文、梅艳 芳、张国荣却提早结束了广东普普作为宗教的可能性。我说“宗教”,不是“娱乐”。能歌善舞的歌星艺人当然可以像烟火一 样爆出缤纷色彩,然而不断一亮一灭,再热闹也只是一种重复。即便也有人说就是麦当娜也不见得每一役都打胜仗,但是,再 多的失败放在她的人生看来,都是涅盘——“流行歌手的宿命本来就该如此:死了,再死一次。” 那为什么我们的偶像之中,要死的就再活不过来,活着的又大多不能提供令人看了、听了会有如脱胎换骨的影像和声 音? 我认为跟使命感的多与少关系太大。使命感不一定是跟拯救世界的大议题有关。就是如何实现没被实现的自己,那也 需要跳出来,有对另外一个自己的预视力和责任感。再进一步,就是在实现个人欲望之后,开始意识到比自己更少机会、力量 更薄弱的人的需要。从自己开始,转化成推动他人的力量。麦当娜是来采访的记者连生三个男丁都被她认为“事必有因”的人 ,可见有多么不会轻视自己该做与没有做过的一切。 80年代高唱“消费万岁”的女孩,今日已蜕变成一本“生命福音”。听上去是皈依宗教,换了一般人,路大概就是 这样往前走了。但麦当娜是麦当娜,除了“因果关系”,她的信念之中不可能没有“流行”。她要传道,也要把“道”放在自 己身上,用自己的“流行”传开去。 所以,麦当娜必须拥有给信众们“好看”的能力。她不止要像一切演唱会般做到五花八门、声色俱全。对她而言,那 样为了娱乐而娱乐,太不像“麦当娜”了。她要的是“化腐朽为神奇”,因为麦当娜要让我们体会到的不是“视觉效果”,却 是SeeingisBelieving。麦当娜不是“变魔术”,她是“行奇迹”。 “看”麦当娜的意义因此也跟其他歌手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在麦当娜给我们“揭示”的人生方向之中,愈来愈多是要 用“视觉”而不是语言来传达的。与新唱片同时曝光的纪录片《我因我们而存在》(以非洲马拉维的贫瘠和当地的艾滋孤儿为 主题),还有她作为电影导演的首部长片《下流与智慧》,都是要我们相信我们看见的麦当娜,相信麦当娜像我们看见的她。 我们的歌手活在同一个时代里,然而没有如麦当娜般看见这二十年来人类生活形态的转变,才会把唱歌看作唱歌,而 不明白流行的所谓事业,是如何给空虚无助的心灵注入“力量”——即便这种力量每每要在麦当娜发新专集时重新补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