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离歌: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3日10:12 南都周刊
羌寨离歌: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
离不开的故土。

羌寨离歌: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
羌族的演变。

羌寨离歌: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
王嘉俊在抢救他收集的羌族文物。记者 叶伟民 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中国,羌族人最多不在甘肃,而是四川,其中以北川、汶川为甚。对于今日的北川来说,羌笛今后还有没有人会吹,有多少人会吹,至今还是未知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不仅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使文物古迹大面积损毁,对羌族文化造成不可复原的伤害。

  南都周刊编辑:潘葱霞 专题策划:石扉客 记者:叶伟民 四川汶川、理县、马尔康报道

  余世华的担忧终于成了事实。

  6月12日,大地震后整整一个月,汶川县阿尔村村支部书记王学林在巴夺寨的场坝上宣布了一个让人沮丧的消息——3天后,全村撤离。

  这意味着,阿尔村768名羌民一个月来的坚守宣告失败。

  女人和孩子先哭起来,男人们则挤上前去喊“走不得”,他们还有庄稼要种,家畜要养。这只是一个徒劳的努力,他们脚下熟悉无比的山水,已经被一个月前的汶川大地震摇得筋脉尽碎,地质专家将其勘测为“已不适合人类居住”。也就是说,那些被寨民供奉为“神山神水”的崇山峻岭,随时会以滑坡、泥石流等方式瞬间掩埋这些虔诚的子民。

  所以,他们必须离开。

  “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灾难。”63岁的余世华选择了在父亲的遗像下接受这个命运的安排。两年前,九旬老父余明海临终时拉着他的手说:“要保住土地家业,不然就是对祖先的背叛。”这句简单的嘱托,如今却让两鬓斑白的余世华羞愧难当,仿佛一个战败的逃兵。

  然而,这场战争的敌人实在太强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沿着地震带分布的理县、汶川、茂县和北川诸镇,正是中国30万羌族人最主要的聚居地。这场8级大地震带走了超过2万名羌人的生命、毁坏了无数村寨和碉楼,甚至掩埋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山谷河滩,就连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也被彻底夷为了平地。

  羌族之殇

  从汶川沿317国道往西约30公里,一条沿悬崖开凿的土路羊肠般陡然往北,横跨杂谷脑河,穿越龙溪乡,尽头就是阿尔村。

  释比(羌族巫师)马永清的家就在村子西头的一个山坡上。6月12日这天,他独自钻进早已摇摇欲坠的四层木制房子,为挽救那四面代表着无穷“法力”的羊皮鼓。

  房子以奇怪的姿态倾斜着,木制楼梯在马永清的脚下“吱呀”作响。靠山边的里屋倒成一堆朽木,仅剩的一侧也污水横流。

  羊皮鼓斜靠墙角,但已被石块击穿。马永清茫然地把它们拎在手里。从窗外望去,倒塌的村舍像一张张黑洞洞的大口向着他,被羌民们称为“神山”的岷山山脉,此时也像被巨大的魔爪凌空划过,伤痕累累。

  那是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一声巨响划过阿尔村上空,紧接着山崩地裂。

  正在屋外劳作的阿尔村村民纷纷跑到场坝子中。在房屋倒塌声中,人们一边喊着“龙翻身了”,一边跪下来祈拜神灵,放过这个村庄。

  此时正在脚手架上修新房厕所的马永清被巨大的地震波甩飞落地。拥有初中学历并当过村长的他马上冲进人群里,把村民逐个扯起。“是地震,快去屋里救人。”

  就这样,近200多名幸存寨民被马永清召集起来,带至自己刚抹好水泥的新院子里,搭起棚架,烧起柴火,度过了饥肠辘辘的两天两夜。

  这次地震让阿尔村两死一伤,近7成房屋倒塌,几乎成了废墟。

  在四川盆地的版图上,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刚好连成一条东北走向的斜线,轻轻划过四川北部。这个狭长地带聚集了中国90%以上的羌族人口,在汶川大地震中,这四个地方无一幸免地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北川震后一周便成死城,震中汶川和茂县也受重创,理县受灾较轻。北川和汶川已被专家勘测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县城均要整体搬迁。

  同时,地震还大范围袭击了羌民的传统山寨。萝卜寨、桃坪寨、黑虎寨、瓦子寨、羌峰寨……这些星罗棋布于茂汶理地区的羌族村庄,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倒塌和损坏。碉楼等众多珍贵民族建筑一夜尽毁。此外,还有无数文物、羌族出版物、民俗、音乐、舞蹈等珍贵资料,都在这次灾难中遭劫,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等遭到严重破坏。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被整体掩埋,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同时该县的“羌族文化研究中心”也尽毁。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的调查显示,汶川大地震造成了2万多羌族人口死亡或失踪,几乎占羌族总人口的10%,其中还有不少几成绝唱的民间老艺人和羌文化研究专家。

  “羌族文化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其有可能成为绝响。”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说。

  羌,甲骨文,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意为“本地人”、“人民”。羌族没有文字,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

  阿尔村的道路

  就在马永清从老屋救鼓回来的那个下午,阿尔村像往常那样开始热闹起来。简易的帐篷挡不住人们亲近山野的欲望,女人倚在门边绣羌族“云云鞋”,男人则蹲在长椅上抽自产的兰花烟,而因避灾而无所事事的小伙子,则在玉米地旁大摆“龙门阵”。

  太阳如常照耀着这个普通的羌族村庄,巴夺沟和阿尔沟仍像两条奔腾的银带,缠绕滋润着山地丛林。

  仿佛一切如常,但对这里的村民来说,祖辈延续了千年的生活,如今已难以为继。

  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了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藏彝走廊”。这个以藏语支和彝语支为主要语言的多民族交融地带,北连黄土高原,南接云贵高原,西靠青藏高原,东临成都平原,聚集着藏、彝、羌、纳西等少数民族,成为和“河西走廊”齐名的民族文化地理单元。

  而羌族,则是闪耀其上的一颗明珠,这个被誉为“云端上的民族”,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不仅诞生了炎帝、大禹等传奇人物,还创造过灿烂的西夏文明,影响深远。

  汶川大地震,如尖刀般横插进藏彝走廊的腹地,羌族聚居地则首当其冲。

  位于汶川县龙溪乡的阿尔村就是其中一个村落。

  6月13日,63岁的余世华穿上了他那件天蓝色羌族长衫,搭上一件羊皮披肩坐在自家门前。门外流水潺潺,鸟鸣不断,缠绕山体的白云和葱郁的原始森林,让这里静谧如世外桃源。“祖先们挑了个好地方。”余世华说。

  余世华听父亲说过,大约在1000多年前(相当于唐代末年间),阿尔村就有人居住,他们大多是来自甘肃、青海一带的羌人。

  村里的老人回忆,最先到此立寨的是两名张姓的羌人兄弟。那时候这里是海拔2000多米高的深山,遍布原始森林,树叶蔽日,猛兽横行。他们建造房舍,垦山殖地,放牧牛羊,随后,经过数代耕耘和外姓的不断迁入,阿尔村的人丁逐渐兴旺。

  直到解放前,阿尔村都没有公路,千百年间,村民把药材、花椒人背马驼地拿到灌县(今都江堰)卖,需要走一个星期的山路。1952年,成都到阿坝公路修通,正式结束这种原始落后的运输方式。

  但正是偏僻的位置和闭塞的交通让阿尔村很好地保存了羌族的传统文化。羊图腾、羌历年、拜白石神、皮鼓舞、建碉楼、晒腊肉等文明符号,亘古不变地融入人们的血液里。

  1963年,余世华初中毕业,父亲余明海准备将毕生积累传授给作为长子的他,接任释比衣钵。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是掌握宗教,沟通神、人、鬼,熟记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技、医学、艺术等丰富知识的人物,既是掌握特殊“法术”的巫师,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对于没有文字的羌族来说,释比口中那些传说或故事,组合起来就是活生生的历史。

  但此时已在外界接受了革命思想的余世华拒绝了父亲好意,他宁愿当一个普通的农民,也不要碰这些“封建迷信”的老一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