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14:14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上海报道

  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版功夫熊猫虽然有着笨拙、好吃等这样那样的缺点,却让观众感到亲近,对它能产生认同感,甚 至在它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近,中国影坛被一只美国“出生”的会中国功夫的熊猫搅得热火朝天。这只肚皮浑圆、笨拙可爱的熊猫,就是好莱 坞梦工厂最新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的主角阿宝。

  平均五分钟就会让人捧腹一次的《功夫熊猫》,在成功俘获西方观众之后,又在熊猫的故乡中国创下了动画电影的票 房纪录。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对2865名公众调查发现,69.2%的人已经看过《功夫熊猫》,2 3.3%的人表示将要去看。

  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毛笔字、针灸,还有那禅意十足的对白……“中国元素”在这部影片中被演绎得淋 漓尽致。《综艺》杂志如此评价:“梦工厂拼了老命向这部动画片灌输东方元素,龙腾于野,爆竹漫天,桃花灿烂,宝塔庄严 。但凡西方人知道的东方风情,电影里都可一见,连梦工厂家喻户晓的Logo都换了一身唐装。”

  相比之前上映的由中国功夫巨星李连杰、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这部主创人员基本都是外国人、主角都是动物的 动画片,却显得更“中国化”。难怪有影迷感叹:“眼前的画面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 懂得中国文化,还是这帮‘门外汉’?”

  更多人质疑: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自己的《功夫熊猫》?中国元素被外国人运用得如此成功,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对 本土元素已渐渐失守?

  中国电影从来都不缺乏中国元素

  近20年来,中国电影从来都不缺乏中国元素。

  2007年,一场以 “寻找中国元素,感知中国人文,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助力人文奥运”为主题的“ 寻找中国100元素”的大型网络调查活动,由中国几大门户网站和近百家媒体共同发起。结果,长城、春节、龙分列“中国 元素”前三,而熊猫、中国功夫、戏曲脸谱、针灸、书法等也毫无争议地出现在长长的名单中。

  “其实这些元素在中国电影中都被经常运用。”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早期一些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就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红高粱》里的中式红棉袄,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颇有象征意义的红灯笼,再到《霸王别姬》中贯穿全剧的 京剧脸谱和唱腔,这些鲜明的中国元素使得这些影片“中国味”十足,引起了国际影坛的特别关注。

  青翠茂密的竹林中,白衣大侠李慕白与玉娇龙,在高耸的竹尖之上飞跃穿梭,随竹论剑。这场唯美的竹林打斗戏,是 影片《卧虎藏龙》的经典片段之一。2001年,《卧虎藏龙》成为第73届奥斯卡奖的大赢家。华人导演李安凭借淋漓发挥 的东方武侠浪漫,一举摘下四个奖项。而片中表现出的美轮美奂的中国山水和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文化,让西方世界为之惊叹 。

  “《卧虎藏龙》的成功得益于形式和内容的自然结合。中国元素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拘泥于表面,还渗透于故事情节 和主题之中。”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对本刊记者说,“这是中国商业大片一次质的飞跃。”

  《卧虎藏龙》之后,众多中国导演们纷纷转入商业大片的拍摄,而中国的传统元素成为他们企图征服西方观众和各电 影节的主要手段。

  于是,在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中,人们看到了诸如剑、茶、棋、镜花水月、落花流 水等等极具东方神韵的视觉符号和影像意境。

  中国的美术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曾因鲜明的中国元素而辉煌。

  1964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拍摄完成。影片中山、水、云、龙宫,都是在 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水彩、水粉画的技法,逼真而有诗意。而片中孙悟空及玉皇大帝、龙王、太白金星、 哪吒、托塔李天王等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部影片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1983年6月在巴黎放映一个月, 观众达10万人次。《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 术风格。”

  当年这样的优秀动画片还有很多:新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第一部取材于齐白石国画作品的水墨动画《小 蝌蚪找妈妈》;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等。

  “但近几年,中国的动画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多,只有《宝莲灯》等有限的几部。”上海一所高校大三的小林对 本刊记者说。他是个动漫迷,小时候很喜欢看国产动画片,如今则喜欢日本漫画和迪斯尼动画。这次他连看了两遍《功夫熊猫 》。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中国近几年拍摄的大片上。继《卧虎藏龙》之后的几部满眼“中国元素”的大片,让人们记住的往 往只有华丽的视觉效果。2005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就是这个转型中典型的失败之作。“《无极》主打的是中国 元素,却让中国人都看不明白,更别说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了。”许多人曾如此评价。

  “中国元素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但流于表面的元素总有一天会枯竭,只有挖掘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电 影的发展才能更持久、更强大。”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元素并未失守,但如何让中国元素在影片中鲜活起来,变得既“中国”又好看?答案也许可以从《功夫熊猫》的 成功中寻到。

  娱乐性和教化作用的平衡

  出身于和平谷面条世家的熊猫阿宝一直做着大侠梦,但他身体臃肿、行动笨拙而且贪吃好睡。有一天,邪恶的残豹逃 出监狱,杀回和平谷复仇,而阿宝则在师父浣熊的训练下,战胜了敌人,成为守护和平谷安宁的真正大侠。这就是《功夫熊猫 》再简单不过的剧情。

  “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宣传的是一种普世价值。它往往故事简单,所要讲述的道理也很浅显。如《功夫熊猫》在很大程 度上就是一种儿童思维。”周黎明对本刊记者分析道,“这一点常常为西方的知识分子所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浅 显的东西,往往才可能被最普遍的大众接受。”

  “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好看才是好莱坞最擅长的,他们往往把影片的细节处理得极富娱乐性。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 的。”在周黎明看来,中国的很多影片,往往有很好的故事,但在细节处理上很不重视。“骨架搭好了却没长肉,怎么可能活 起来呢?”

  而《功夫熊猫》给中国电影上了生动的一课。贯穿始终的诙谐幽默的细节让影片的娱乐性空前凸显。

  一位影迷则表示:“影片在对白上也不忘本土化地跟随流行,比如‘很强很能打’、‘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 之不期而遇’等等,让观众在哄堂大笑之余,还能会心一笑。”

  “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过于强调教化作用。影片寓意深刻却缺乏娱乐性。过于严肃、正统的内容 让孩子们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趣,更笑不出来。”周黎明说。

  最根本差距在想象力

  作为中国的国宝,憨态可掬的熊猫本应是中国动画中最常采用的素材,为什么至今在中国并不多见,反而让美国人捷 足先登?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教授日前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所说,“用中国的土壤种外国的种子,收成 却比咱们自己种的要好,引发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嫉妒那么简单。”

  “因为熊猫在中国作为一种图腾被人们敬畏着,这往往束缚了人们的创作手脚。”周黎明分析说,“我们今天看到的 美国版功夫熊猫虽然有着笨拙、好吃等这样那样的缺点,却让观众感到亲近,对它能产生认同感,甚至在它身上找到自己的影 子。如果让中国人来拍,功夫熊猫应该也是可爱的,但这种可爱很可能建立在‘高大全’的基础之上,最后就变得不可爱了。 ”

  “中国电影一直以来有一个不好的传统,把现实主义理解得很狭隘,认为是怎么样就该怎么样。这就注定了,熊猫阿 宝的爸爸是只鸭子的创意,是中国人不可能想象到的。”周黎明补充道。

  在周斌教授的记忆中,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素材就曾被反复使用,拍了多部动画片。“这些改编后的动画片 往往仍然非常忠实于原著,也因此缺乏新意。”

  而导演陆川则从《功夫熊猫》的成功中发现,“对于这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熟悉的文化不再是一种束缚创 作的沉重包袱,而成为一种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滋养”。

  早在10年前,当迪斯尼将中国民间传说花木兰的故事搬上动画银幕时,中国观众就惊奇地发现,美国人利用他们的 智慧创造出了生动可爱的木须龙的形象,还为木兰安排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而这样的剧情并没有消减影片中浓郁的东方元素, 反而让木兰的形象更为鲜明。

  “我们与国外电影的差距不仅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最根本的还是想象力,”周黎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种想 象力的培养在中国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新的想法诞生时,更多的人不是去鼓励它,而是质疑其合理性,想象力 的火花就这样被熄灭了。“想象出来的东西未必是好的,但不去想象总是不好的。”

  从“中为洋用”到“洋为中用”

  当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多地借鉴中国元素时,中国的电影人也在尝试往本国的电影中添加西方的元素。

  2006年,冯小刚的《夜宴》就混杂着东西两种元素“口味”被端上屏幕。这部影片在中国传统古装剧的氛围中, 主题和情节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服装灵感60%来自中国唐代,40%来自欧洲油画;音乐也融合了中国古 典音乐、日本能乐和西方歌剧等元素。对于冯小刚的这种尝试,国人毁誉参半,而该片在奥斯卡上的铩羽而归,似乎说明西方 的观众好像也并不买账。

  无独有偶,首部国产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与《夜宴》同年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通过“魔比斯环”来到另一个 星球的科学家和他儿子的冒险故事,完全西化的故事内容像极了《纳尼亚传奇》。而影片的主创人员也以外国人居多。历时五 年,耗资1.3亿的《魔比斯环》在上映前曾被寄予厚望,但最终却遭遇票房滑铁卢,惨淡收场。

  看过本片的周黎明用“超前消费”来形容这部影片。“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影片。故事的细节处理上非常欠缺, 台词和对白严重缺乏想象力,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把西方的素材拿来改造,我们可能功力还没到,应该先想想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素材。”周黎明说,但他同时也 指出,“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可嘉,这个交了昂贵学费的尝试本身是非常有益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