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文承认,当时自己的作品“在色彩上更为大胆,也更符合西方人的审美”。尽管画的仍是传统的荷花、观音,但 无论色彩还是笔墨,都有了许多“中西结合”的韵味……
撰稿·王悦阳(记者)
一年时间没有见到汪大文,没想到这位当年在海上画坛颇为著名的女画家竟然头发全花白了!在她位于上海苏州河畔 的画室“神石轩”,墙上正挂着一幅刚完成不久的《牡丹》,富有文采的画家在上面题了一首小诗,颇能道出其中的“奥妙” :“我本无意画牡丹,随手写得富贵来。原想随花寻桃源,却应春宴赴瑶台。红尘碌碌总是梦,丹青款款诉情怀。只须留住童 心在,已白双鬓笑灿烂。”
“我的人生就像一个圆,在外转了24年,如今又到起点。”汪大文举起手划了个圈,微笑着说道,脸上带着淡然与 慈祥,仿佛自己笔下的观音一般。
程门立雪绘丹青
汪大文从小就与绘画有缘。如今93岁仍精神矍铄的母亲丁静影,当年曾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第一届的毕业生 。在家庭的影响下,汪大文自然而然地拿起了画笔,先是拜著名画家钱瘦铁、唐云两位老师学画,后来又进了少年宫进修,她 的作品还曾经作为礼物送给班禅、苏加诺等领导人。1960年,刚成立不久的上海中国画院准备招收5名青年学员,采取传 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继承国画艺术。汪大文很幸运地被选中了,而她的授课老师正是程十发。
“那时我18岁,老师也只有38岁。第一次见到老师,他的两道眉毛又浓又黑,只要眼睛稍微一抬,我就吓得赶紧 低头。”
从1960年到1963年,在程十发全面、细致的培养下,汪大文掌握了扎实的笔墨技巧与写生手段。“文革”结 束后,汪大文过了一段“颇为幸福的生活”,她几乎天天伴随在程十发老师的身边,从内蒙到洞庭,从黄山到北京……聪明的 她看老师挥毫作画,细致耐心地模仿老师的作品,从中学到了许多笔墨技巧与构图方法,画技大进,一度学得几可乱真。一时 间,荣宝斋、朵云轩等纷纷前来订画,日子过得宽松舒适。
初到美国的日子
“如果当初我留在国内,或许我的风格永远就是模仿老师的。当时甚至有很多人说:汪大文专门造程十发的假画。” 汪大文并没有这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自1981年起,年过40的汪大文带着自己10岁不到的儿子离开了大陆,辗转于 美国、香港等地,在异乡开始了自己新的起步,至今已整整24年。当初的这个决断使女画家承受了很大压力,但回头看来, 她的确成功了:无论在香港还是在纽约,汪大文始终很活跃。创作精力旺盛的她时而画荷花,时而画观音,时而又画起了牡丹 ……每次拿出的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得到了众多西方人的喜爱与追捧。
回想起1981年,怀揣着仅有的400美元,汪大文母子俩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惴惴不安的汪大文带着老师程十发 的介绍信,叩开了在美国上流社会素有“C.C王”之称的著名收藏家王己千先生家的大门。想不到,热心的王老第一句话就 说:“我知道程十发。我很早就开始收藏他的作品。他是不可多得的一代大师!”当汪大文拿出了老师亲笔写下的介绍信时, 王己千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是你的幸运。为此你应该加倍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王己千在生活上、艺 术上给了汪大文极大的帮助与指点。
“我真的很幸运。在美国创业的日子里,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除了王己千,汪大文还非常感激华人画家杨思 胜先生,当时,身为牙医的杨思胜极为热心,毫无目的地为这位素不相识的国内同行推销画作。“当时,我可能是大陆去美国 最早的一批中国画家。当地的华人圈子真是很友善!他们都毫无回报地帮我的忙。至今想来令人感动。”汪大文还清楚地记得 ,为了推销她的作品,杨思胜自费出资印了一本《汪大文观音画册》,逢人就拿出这本只有十二张画作的小书介绍、推销,甚 至连自己的岳母都“不放过”……最终,12幅作品悉数卖出,成为了汪大文在美国安顿下来的第一笔收入。
不久之后,在当地华人的集体策划、组织下,汪大文在“中华街”的“东方画廊”举办了赴美以来第一个个人画展。 尽管设备很简陋,甚至连做镜框的钱都没有,每幅作品只能用塑胶纸封一下,但画展却出奇地成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卖出去 了,最小的一幅也卖到了150美元。
教美国人画中国画
尽管汪大文已经小有成就,但毕竟,其作品的主要欣赏者依然是居住在美国的华人。若要得到美国本土艺术圈的认可 ,谈何容易。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根本不能理解传统中国画的审美韵味。在美国,很少有收藏中国画的专门机构或收藏 家。苏富比等著名拍卖行常常无法对中国画的价值、真伪做出准确估价。即使是中国古画的拍卖,也纯粹作为“文物拍卖”, 而并非“艺术品拍卖”。
机缘凑巧,汪大文遇上了王少陵。这位当年曾是徐悲鸿好友的老人根本与汪大文素不相识。一天,汪大文接到了王少 陵先生的电话,“你是汪大文么?我看了你的画很激动!画得非常好!我们能见见面么?”相遇之后,王少陵告诉汪大文,自 己是“华美协进社”的美术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传统中国画在美国人中的传播。如今,年迈的他很愿意将自己的职位让给汪 大文,让汪大文来执教美国学生。“这对我是根本无法预料的意外之得!”汪大文介绍,“华美协进社”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 的,旨在向美国友人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文化教育机构,能在那里任职,不仅是对于自身艺术水平的一种肯定,更 可以由此跨入“美国社会圈子”的大门。王少陵能无私地将此宝贵的机会转让给汪大文,是需要何等的过人胸襟与胆识的啊! “当时,我表示自己不可掠美,王老却坚持‘你比我画得好’。我不善英语,害怕无法教学,王老又亲自来做我的翻译!”在 王少陵的鼓励与帮助下,汪大文开始了“教美国人画国画”的生涯。
除了教学,汪大文还为费城一家颇为知名的高级手工艺术品公司设计创作了大量花布、瓷瓶、项链、摆件等工艺品。 这些价格昂贵的作品每件都限量生产若干件,并签上汪大文的名,出人意料卖得相当好。为此,该公司特意为汪大文举办了大 型画展,邀请了当地所有的名流政要、艺坛名人出席,盛况空前,热闹非凡,甚至从纽约一直开到了费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然,那时候的作品我也做了一些变法。来到美国后艺术视野打开了,我的画也开始变化了,越来越绚烂,越来越抽象, 但保留着中国画的笔法与精神。”汪大文承认,当时自己的作品“在色彩上更为大胆,也更符合西方人的审美”。尽管画的仍 是传统的荷花、观音,但无论色彩还是笔墨,都有了许多“中西结合”的韵味……从“酷似乃师”到“有别乃师”,汪大文完 成了自己艺术上的一次飞跃。当她将自己创新的《荷花》送到恩师程十发上海画室的案头时,古稀之年的程十发极为高兴地说 了句:“这才是我的学生汪大文!”
回到人生的起点
汪大文在美国取得了成功。不久之后,她来到了香港,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探索。由于香港中外文化交汇 的独特优势,使得汪大文更是如鱼得水,不仅在最高级的“万玉堂”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轰动,还成为了香港大学的教授,专 门教授国画艺术。甚至连著名岭南派大师黄君璧都将自己的门生转投汪大文的门下……
2004年,飘泊了整整24年的汪大文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上海。回想起曾经的种种经历,汪大文别有一番感悟 :“我生命的圆圈从上海出发,经过了纽约、香港,应该说,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城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很幸运,我在美国 融入了当地社会。纽约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让我这个原先只知道黑、白、灰、红的中国画家看到了世界艺术的五彩缤纷 、绚丽夺目,让我离开了老师的风格,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这也正是程十发老师所希望的。在美国,我带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并且让中国画这颗小小的种子能够在美国的大地上开出了一朵小花。而在香港,中西两种文化的完美汇合给了我更大的发展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