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遗憾都没有,因为我都是准备充分了才拍,没有把握的镜头我不会去拍”
本刊记者 徐梅 发自北京
7年前,顾筠已经34岁了,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十年,没有拍过一部电影,和她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绝大多数同事一样,为中央电视台名目繁多的栏目拍摄各种电视短片。
她曾效力的栏目包括《神州风采》、《世纪回眸》、《纪录片之窗》、《中华医药》等等,按照她的说法,她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即便是做一个5分钟的人物短片,她也从不懈怠,总要想办法把这5分钟的故事讲得精彩。
勤力尽心,人近中年,日子就这样逝去。
偶尔也焦虑,“就这样了吗?还没拍过一部电影,这怎么行呢?”她把自己的大银幕导演之梦称为“一种野心”。
她的父亲曾任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打小她对电影有天然的兴趣,“所有我看过的电影,里面的演员、导演、摄影师、编剧、主创人员的名字我都能记下来,当时爸爸说我是他的‘电影字典’。”
进入电影学院,用她的话说是“很顺利地把兴趣变成了专业”。只是没有想到真正喊一声“开麦拉”,需要付出10 年的等待。
赤脚“筑梦”
2001年7月13日上午,顾筠接到厂领导的电话,要她当晚去天安门拍摄等待申奥结果的市民。
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时,顾筠被整个广场的欢呼感动了。“是一种冲动吧。这个事情摆在面前了,成真的了。7年后,北京奥运会是什么样子?我很好奇。”那一刻,她萌生了用胶片记录奥运的念头。
机会恰到好处地来了,在一次全厂创作大会上,厂领导宣布厂里有筹拍奥运纪录电影的构想,跟踪北京筹办奥运的全过程,一拍7年,“厂里每年只给30万,只够买材料,剧组连劳务费都得自己想办法。”
因为那个埋藏已久的“野心”,还有一份好奇,顾筠报了名,想试一下。后来,这事居然真的交到她手上了。原因很简单,全厂就她一个人报了名,“7年就做一件事,可能人家都觉得挺恐怖的吧!”
耗时太长之外,不挣钱也是无人竞争的一大原因。新影厂这些年不景气,为电视台做节目拿稿费是厂里大多数编导的收入来源,每年30万的投入,顾筠已经心存感激,“好在我们赤脚都习惯了,有缺口就自己想办法。”
第一年买胶片就花了10多万,7年下来,总投资达到300万。当然,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这点钱实在算不得什么,“已经非常省了”。
因为缺钱,她找了一些企业家朋友帮忙,有人拍出一个大数目,她说,“谢谢啦,不要那么多,够用就可以了。”
“不知道最后能拍成什么样,能不能卖钱,不敢要那么多。”那些钱,她从借的时候就打定主意,“要还的。”
这部片子在筹拍的时候叫《奔向2008》,后来又改名《2001+7》,到最后定名为《筑梦2008》。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田径运动员刘翔、3个体操队的小女孩,以及一户奥运移民、一队安保特警,构成了这部纪录电影的5条主线,顾筠的关注和访问串连起多条线索。
长达7年的追踪最后显现出时间的伟力,就连顾筠自己在成片后都感到震撼,“如果你不是用纪录的方式来完成的话,你真的不能相信,真的不能形成这种足够的震撼。”
影片还未最终完成时,申奥功臣、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就被深深吸引,他为影片题写了中文片名,并向国际奥委会力荐这部影片,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为其题写英文片名《DreamWeavers——Beijing20 08》。
国际奥委会宣传负责人安托尼在观看《筑梦2008》后表示,这是他看过的最优秀的奥运电影,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这位女导演深情的平民视角,“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地迷住了!”
剪辑师痛哭了3个小时
影片公映后,赞誉不断,北京街头甚至有了它的盗版DVD。
有记者问顾筠是否有遗憾,她的回答令人惊讶,“我一点遗憾都没有,因为我都是准备充分了才拍,没有把握的镜头我不会去拍。”
7年下来,她的手下已经熟知这个外表朴素、言语温和的女子有着多么强硬的内核,“我不允许他们说不可能,我自己可以为约一个采访被拒绝20次也绝不放弃,所以如果有人跟我说,什么事情不可能,我就告诉他,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尽全力。只有把一个个不可能都攻克,你的镜头才能有内容。”
与她合作的剪辑师在最后大吃苦头,面对剧组7年所获的两万呎胶片,他们需要把累计50多个小时的内容浓缩在一个半小时里,“从50个小时剪到5个小时,相对比较容易。从5个小时到3个小时也还可以,可是从3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就难了。有的时候我们为了1分钟、两分钟的内容,会反反复复无数次。”
最后的攻坚战,影片要从两个小时剪到一个半小时,“我们整整花了3个月的时间。”
顾筠说这样做是希望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剪辑师几乎被逼疯了,有一天,他苦着脸对顾筠说,“导演,我什么时候眼前都是这些画面,吃饭也是这些画面,睡觉做梦也是这些画面,这些画面就像魔鬼一样缠着我。”
“改”、“磨”是顾筠那段时间的口头禅,她对剪辑师说,“我们还得想,还得磨,实在不行你睡一个好觉,我们不能放弃。”终于有一天,几近崩溃的剪辑师听到她说,“就这样了!好了!不用剪了!”
那天下午,剪辑师回家哭了3个小时。
因为《筑梦2008》的成功,顾筠“水到渠成”地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的总导演。3600万的投资,100 人以上的拍摄团队,官方电影《北京奥运会》是名副其实的大片。
奥运官方电影的拍摄始于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历史上最著名的奥运官方电影包括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和市川昆的《东京奥运会》。奥林匹克宪章规定:“每一届奥运会,我们要运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的手段记录下来,使奥运会的历史得以保留,文化得以传承。”
北京奥运之前,国际奥委会连续7次指定了国际纪录片大师巴德·格林斯潘担任奥运官方影片导演,而格林斯潘正是在看过《筑梦2008》的样片之后,竭力举荐顾筠担当总导演,自己转而出任顾问。
人们开始把顾筠和里芬斯塔尔相提并论,因她是继里芬斯塔尔之后,奥运官方电影史上鲜有的又一位女导演。顾筠笑言,没有观众仅仅因为导演是女性,就花钱买票进电影院,“影片能不能吸引人,最终靠的还是影像的力量,看你的故事叙述得有没有深度,能不能打动人。”
不会轻易再接大片了
《筑梦2008》公映时,正赶上《北京奥运会》开机,“忙得要崩溃了。”
8月26日上午,拍摄终于告一段落,我们见面时,她塞着鼻子,肿着脸,胳膊上起了许多小疹子。
她对《北京奥运会》很有信心,“你会看到电视转播画面以外的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记者们迫不及待地追问她,“下一部拍什么?”
她轻轻挠着自己的胳膊,那些小疹子令她非常不舒服,“太累了,没有下一部了。”她笑。
这两部电影圆了她的导演梦,也使得一个原本极少关注体育的女人变成半个奥运通,“连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总希望自己能够清瘦一些,现在觉得健康的、有运动天赋的女孩才够美。”
她笑着说自己“爱上了体育”,但显然也被这两部片子掏空了体力和智力,“大制作的片子,我暂时不会再接了。”
对大银幕她始终保有敬畏之心,“电影你不能轻易去碰,如果你没有想好就去拍,那最后你所有的缺点都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片子里。观众看电影和看电视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院里,灯一黑,没有别的,就是这画面给你了,声音、画面有一点点问题,马上就暴露。”
现在的她,平静且幸福。
“即便以后再没有新的作品,还是回到原来的生活、工作状态,也不在意吗?”
“对!我喜欢当纪录片导演就是喜欢它的自由自在,纪录片导演原本就应该是在幕后的,哪有跑到台前去接受那么多采访的,我的影像在那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