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次应时的蝶变 文化产业大制作时代来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07:19  三秦都市报

  横综纹理间透视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发现疏漏与遗憾,以理性的眼光分析,并期待用睿智的谋略,让陕西文化明日书写恢弘……

  有人说,在陕西,随便挖掘一处,可能就会挖到古董;在陕西随便走走,都有历史的痕迹。

  无论是鲜活存在的民俗文化,还是日渐发展的旅游文化,抑或是历史遗迹这些凝固的文化,文化已经渗透在骨子里。但是单单吃老本是不够的,陕西文化产业的兴盛,需要的不仅仅是守旧,还要拓展。

  想要了解更多,感受更多?那就跟我们的文字走一遭吧。虽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整合资源实现1+1>2

  名与实之争,从来都是为文化品牌的源远流长提供历史的佐证。我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如不进行深度挖掘,无异于暴殄天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观点促使了陕西旅游产业增长方式实现转变。

  近年来,我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继建设和开发了曲江新区、西安高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浐灞生态区和临潼区等文化产业区。其中,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区主打汉唐历史文化牌、临潼区主打文化旅游牌。事实证明,大项目带动的效应越来越明显。不但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而且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已初具规模。

  曲江文化旅游区是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之一,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园区,开园至今已创造出许多佳绩。在大力发展影视、演艺、会展、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曲江新区将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地产等产业紧密结合,着力探索多业态发展的新路子,推出的国学巨著《四部文明》、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建设的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重大项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一时惊现“曲江现象”。有目共睹的是大唐芙蓉园的建设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当她们从洼地和棚户区的暗影中“走向”前台时,许多老西安为之惊诧也惊叹,眼皮底下竟“藏”了这么大的宝贝。而曾经那么长时间,我们却把它“闲抛闲掷野藤中”。

  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发生地而闻名于世的华清池,没有满足向游客简单的“原生态”展示历史遗留,而是经过周密策划和包装,投资超亿元,打造出了大型舞剧《长恨歌》,一经推出,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前文提到的陕歌也与旅游部门优势互补、走多元化发展之路,2003年被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列为首篇,向全国推广介绍。

  “西安南门仿古迎宾入城式”,在300余场礼仪演出中,接待中外宾客近百万人次,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集中了渭南民间文化精髓,成为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名片;汉中秦巴民俗村开辟了民俗民情、石制艺术品陈列、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文化服务,成为具有陕南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效益颇佳……

  民间文化期待资本“供血”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化,政策是至关重要的的因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许可以形象地比喻文化产业在得到政策支持时,可以体验到的地狱与天堂。

  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例。我省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兴办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重点项目,资金扶持上也把有限的资金投给精品创作。于是,民营文化企业狭隘的融资渠道迎来一道曙光:关中民俗博物馆在建馆过程中,一度陷入重重困难之中,2007年,市上拿出2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进行了重点扶持,去年又对其二期在建项目扶持了300万元。使得这个民营企业得以将一个个静态的关中明清大院,用一条线串起来、一个立体的产业结构带起来,成为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推进民间艺术品业发展方面,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强民间文化保护的文件,一手抓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一手抓促进民间艺术品的开发。举办了陕西优秀民间美术展。西安、宝鸡、延安、渭南等市都对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进行了开发生产。

  目前凤翔县和千阳县有艺人作坊专业户110户,常年从业人员3200多人,各种工艺品年销售收入约1550多万元,实现利税533万元。农民画、皮影、刺绣和布艺品等,也已成为我省馈赠国内外宾客及市场看好的民间艺术精品,民间艺术品的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舞台演出经历产业之变

  在探索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进程中,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发展中介机构和演出经纪人队伍、改革艺术表演团体投入机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当务之急。2005年,易俗社、市五一剧团、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和市秦腔一团“四团合一”为西安秦腔剧院的事实,可以看做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破冰之举。随后,阳光丽都大剧院、名流天地大厦、省民间艺术剧院、省歌舞剧院等一批新的文化项目也拔地而起。

  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演出400多场,创收200余万元;省人艺的话剧《又一个黎明》获全国大奖,演出百余场,创收100多万元;陕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开拓创新,创演了《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大唐梦幻》等6台“唐乐舞”系列节目,23年来演出2.4万场,创收8000余万元,并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成为我省演出业的一大品牌,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据统计,2006年全省112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2.2万场,观众达4020.6万人次,演出收入3041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8年,是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最大的一年。由省文化厅牵头承办的以“鼓舞中华、唱响陕西”为主题的“陕西2008悉尼春节文化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其中,多媒体木偶皮影音乐剧“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是我省与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联手创作的剧目,先后3次赴欧洲11国进行商业巡演,演出百余场,创汇近百万元。

  同时举行的兵马俑故乡民俗展、陕西旅游推介会、堪培拉多元文化节“秦风唐韵”文艺演出以及中国驻澳使馆开放日文化演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陕西的万种风情,也激起了澳洲人到陕西旅游的兴趣。“汉唐百戏”、“大唐赋”、“华阴老腔”、“西安鼓乐”、“天地社火”等剧(节)目也被打造成具有陕西特色、全国精品、国际水准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从经济边缘走向中心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离不开好的创意。就像一块泥巴,在一个泥瓦匠手中是用来糊墙的,在一位艺术家手中,它会成为一件艺术品,如果再放到市场中,它就转化为了GDP。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创意”的魔法棒下,我省文化产业目前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新项目不断涌现,总量规模扩大,体制活力增强。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创意产业正在突破传统产业的瓶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会展业和拍卖市场方兴未艾。文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招来大项目,更重要的是对陈旧文化观念的大冲击,对先进文化理念的大普及,对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

  在这个秦镇米皮制作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明确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文化的魅力是如何转变为白花花的银子。

  资源是死的,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只有深深发掘,才能使之光芒四射。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此刻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一个崭新的文化产业大制作时代,业已扑面而来。

  数据感受变化

  2007年5月,在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于是,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形成,党政多部门联合主攻,文化产业变得不再是雾里看花。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感受陕西文化产业的跨越: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底,全省文化系统产业机构7295个,年总经营收入18.35亿元,年增加值13.74亿元;

  积极搭建招商引资有效平台,2004年以来举办和组织参加了15次全国和省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

  西安曲江新区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安塞黄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陕西华清池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关中民俗博物院,华县文化产业群获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同时,还命名了3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省非公有制文化产业机构5132个,年经营收入13.26亿元,年增加值9.48亿元。

  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着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在这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举措、领导方法的改革。

  本报记者 夏明勤采写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