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视剧大腕:郑晓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12:01   SMG《七分之一》
电视剧大腕:郑晓龙
郑晓龙

  【片花】

  (解说)

  从《渴望》到《金婚》,他是电视剧大腕。

  (访谈)

  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解说)

  从冯小刚到赵宝刚,他一路提携

  (访谈)

  冯小刚/他要当编剧,/而且他还想当演员,但是当演员就稍微难一点了

  (解说)

  本期人物,电视剧大腕——郑晓龙。

  【正片】

  (字幕)

  2009年6月12日

  上海电视节颁奖晚会暨闭幕式

  (实况)

  颁奖嘉宾3次宣读获奖名单:本届白玉兰电视节电视连续剧金奖是《潜伏》最佳男主角《潜伏》最佳编剧《潜伏》

  (解说)

  《潜伏》,成了第15届上海白玉兰电视节的最大赢家。这位给《潜伏》剧组颁奖的,就是本届电视节评委会主席郑晓龙。

  (采访)

  郑晓龙:《潜伏》我觉得它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片子不光是有情节,它开始有人物,(影视片花隔断)

  (采访)

  郑晓龙:过去我们的谍战片在情节上下的工夫特别大,在人物身上很难让人记住,余则成他就成为了一个人。

  (影视片花隔断)

  (采访)

  郑晓龙:无论从编剧导演到摄影这些方面到演员,人物非常地鲜明。

  解说:

  (身份版)

  郑晓龙,1953年出生于上海。编剧、导演、制作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1984年起,陆续策划制作了《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作品。

  1993年至今,亲自执导了《北京人在纽约》、《刮痧》、《金婚》等多部作品。

  (解说)

  作为本届电视节组委会主席,郑晓龙说,无论是谁最终赢得了白玉兰大奖,前提是,这部作品必须得到观众的肯定。

  (采访)

  郑晓龙:老百姓真正需求的是什么?精品/什么是精品?我回答的话可能是最放之四海的,可是又显得最浅显。也就是筛,被大浪淘沙,历史遗留下来的作品,就是精品。

  (字幕)

  2009年6月11日 上海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

  (实况一组)

  什么是精品?

  收视率高不一定就是好片子。

  在中国拍电视剧一般拍老百姓的故事。

  (解说)

  面对各家媒体,郑晓龙表示,他只推崇具有时代特色的影视精品,郑晓龙的这种底气,来自于他创作的一系列"时代精品",以及这些作品的强烈社会影响。曾有媒体对郑晓龙作品进行过归纳,那就是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这种近乎夸张的归纳,从一个侧面勾勒出郑小龙的创作历程。

  (黑转)

  (解说)

  1990年,37岁的郑晓龙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带着王朔等一批编剧,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从此,刘慧芳、宋大成和王沪生的形象,成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采访)

  郑晓龙:比如说刘惠芳就是有时代特征的,也是观众心目当中渴望的这种,比如说真善美的这种人物

  (影视片花隔断)

  (采访)

  郑晓龙:你还要有一个对立面,当时我们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说我们不能把工人阶级说成不好,/那我们就说说知识分子,干脆他王沪生变成了这么一个人

  (影视片花隔断)

  (采访)

  郑晓龙:我们那会儿对上海还是有一点点自己看法的,尽管我是上海人。

  (解说)

  《渴望》的成功,让郑晓龙在电视界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此后,以出国潮为背景的《北京人在纽约》,再次引起轰动。

  (采访)

  郑晓龙:《北京人在纽约》恰恰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映,当时大家人都想出国,都关心着国外这些人的生活,所以它正好反映了那个时代,通过谁来表达?通过像王启明、郭燕这样的人

  (影视片花隔断)

  (采访)

  郑晓龙:人的心灵扭曲的时候我觉得常常比物质生活(匮乏)还痛苦。

  (解说)

  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北京人在纽约》,郑晓龙一直在关注时代进程中普通人的命运。在当时充斥着名著翻拍和帝王将相的中国电视剧市场中,这种新现实主义的电视作品脱颖而出,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

  (采访)

  郑晓龙:为什么别人就捕捉不到这些闪光点 实际上真是现实生活当中进去的话 原创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只要去深入。//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解说)

  郑晓龙搭准了普通百姓的脉搏,也踩准了时代的节拍。无论是电视剧题材还是运作方式,他和他的创作团队,都一直领先一步。他们开创了国内贷款拍片的先例,还把贺岁剧概念引入国内,他们甚至还在海外,开辟了中国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发行阵地。

  (采访)

  郑晓龙:您每次都是第一个尝螃蟹的,/跟性格有关吗? 其实跟我当时的位置有关系,因为我当(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这个剧本能不能通过,这个导演能不能拍戏,用的男女主角最后要到我这儿来签字,预算多少钱,什么等等,/艺术生产上最终的决定权在我手里。

  (解说)

  当时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中国电视剧的业界风光无限,郑晓龙周围,也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

  (采访)

  郑晓龙:那会儿我的办公室是特别有意思的,包括冯小刚、赵宝刚、陈延明甚至尤小刚,李晓明什么的,到中心去基本就在我这个办公室。

  (解说)

  当时,甚至有人评价,郑晓龙的最大成就不是他制作的那些经典电视剧,而是培养出了像冯小刚和赵宝刚这样的名导演。

  (采访)

  郑晓龙:冯小刚,那会儿他在北京城建总公司工会里面当一个干事,给人家出黑板报/赵宝刚是首钢的一个工人,他在首钢当合唱团里面唱歌的。您是他们的伯乐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这些人跟我岁数都差不多/就是因为大家一块儿讨论得多/我说你来试试,反正就是年轻人就来了。

  (隔断,可以用《功夫》里面冯小刚斧头帮出场那段 )

  (采访)

  郑晓龙:冯小刚/他并不安心当美工,他要当编剧,当编剧他又觉得也不安心他要当导演。一直在折腾,而且他还想当演员,但是当演员就稍微难一点了对他来说。你觉得他合适吗?

  还是当导演吧,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特别的演员,因为当一个好好的导演还不容易。(笑)

  (解说)

  无论是冯小刚还是赵宝刚,之所以受到郑晓龙的青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采访)

  郑晓龙:他们两个片子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而且都是和时代结合比较紧的,这是我们中心的一种风格。

  (解说)

  凭借着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200?年郑晓龙的《金婚》同样大获成功。目前郑晓龙正在筹备自己的下一部作品《金婚2》,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部新剧在新闻发布会之初,就引来了诸多争议。

  (字幕)

  2009年5月26日 《金婚2》新闻发布会

  (解说)

  《金婚2》和曾经热播的《金婚》如出一辙,同样是讲述一对夫妇跨越五十年的家庭故事,同样是一集一年的编年体结构,甚至连演员定妆造型都没有根本改变,唯一不同是把两个主角换成了胡军和周韵。

  (采访)

  郑晓龙:现在你拍一个《金婚2》就跟他的孪生兄弟一样的,你不怕大家会有一个审美疲劳吗?对,肯定会有比较的,/你要挑毛病谁都会挑,全世界任何作品拿来我都可以挑毛病,或者是你只要中肯地客观地来谈意见,我就觉得可以。您这么拍的用意是什么?因为婚姻的形态是非常多的,婚姻的形态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两个人就能概括的。/我还会有《金婚3》又是另外一个家子。会拍到金婚几?我不知道。

  (解说)

  许多人担心,《金婚2》的重复,会破坏郑晓龙一直追求的"时代精品",也有人猜测,在电视剧行业中独领风骚几十年的郑晓龙,也开始向市场妥协了。

  (采访)

  郑晓龙:其实服从市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与时俱进的,/前些年我根本不去上(电视)节目,我对电视台来采访或者做宣传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我有那工夫看会儿书了。/但现在/我这么一个老人跑到这儿来,这么一个难看的人跑到这儿来抛头露面  为什么?我要做品牌,/产生更多的盈利,使我们的电视剧拍的质量更好,为什么不做?

  (解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郑晓龙正在努力地为他心目中的"时代精品"寻找平衡点。

  (采访)

  郑晓龙: 我们刚开始搞电视剧的时候 我们经常要跟领导讲要考虑到观众,要拍得好看,/到了今天我开始再讲我们要有精神,作品要有精神,作品要有美的含量

  (影视片花隔断)

  (采访)

  郑晓龙:《金婚》尽管去年平均收视率最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因此而自豪,但是《金婚》使离婚率下降我可以自豪一下。/我们的创作者要提高自己的灵魂上的这种沟通。

  (字幕)

  2009年6月11日 上海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

  (实况)

  电视主持人介绍郑晓龙

  郑晓龙羞涩地和观众招手

  (解说)

  在镁光灯下,这位电视剧大腕甚至显得有些羞涩,因为他更喜欢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他对"时代精品"的追求。

  编导: 陈天婷  记者:张滟滟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