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念三千,你也只能展一性相。每个观念背后都包藏着许多可能性,被我们用来指导行动的,不过是那个当下被我们认为正确的其中选择。糟糕的是,时过境迁,其他的各种就来找你了。于是,无畏的战士成了叛徒;忠贞的爱情成了背离;坚定的信仰和奋斗,到头却被自己当做笑话;原以为终生可以坚守的生活信条,最后变成了无尽折腾。
那些年轻时就想着丁克一生的男女,到了大龄时期,便开始想方设法要个孩子。这其中,伴随着各种辛苦,也伴随的无尽悔意。“怀孕很容易的时候不想要,现在真正想要了,却又怀不上”,“以前以为两人世界自由自在,现在觉得缺个孩子,真是生活的残缺”。在网络备孕妈妈的社区里,这类人群不在少数,她们现在被称为“悔丁族”。
是她们错了么?倒也不能这么说,有些东西还是相对的,每个人在每个当下都只会认定一种,将其当为真。也就是说每个当下,我们的话语观念其实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包括部分男女的爱情誓言。只不过,心这个东西很难抵挡时间带来的变化。或也因此,坚守成为美德,甚至成为传奇,因为多数人做不到嘛。这里涉及的其实关于自我和观念的问题。 心灵是环境文化的产物。你的经历,你的阅读,你的邻居,你的家国??都是锻造你那个小心灵的土壤雨露,不同的外界必然造就不同的内部。
话是这么说,但作为人,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有一定的持续性,能够在一个轨道上走得连贯,以至自己不要过于分裂,不要老和曾经或未来的自己为敌。通常来说,根据人具有先验的特征,我们未必事事要经过自己的经验,但我们可以借助无数前人的经验,尤其当文化是由多数人规定的时候,类似生孩子这些事情,我们或可以跟随众人。千百年来,有些东西是该纠正。但就个体生活感受而言,人类的生理构成和心理层次并没有太多变化,家庭孩子之类的,还是获取满足的源泉之一。
当然,有人会认为从众俗了,会认为从众也是苦痛根源。那好,还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是通过探索智慧,以期获得恒常轨道,这需要借助知识和思考,像苏格拉底说的,去检视自己的生活。这条路,艰难耗时,不过应该也蛮有趣。比如,老圣贤亚里士多德会告诉你,男37岁女18岁生孩子比较合适;比如,诺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会让你明白,孩子同冰箱之类具有耐用的特征。
无论如何,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年代,在这块习惯性革命的土地,有些老祖宗的经验,有些经典的探讨,我们还是可以去好好借鉴。慢慢琢磨,或者,就生孩子这事,也不至于到头“悔丁”;或者,就生活来说,也不至于总在今天否定昨天,也不至于要死到临头还不断遗憾。
文后链接部分是日本临终关怀医师大津秀一集合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从上千例临终病患的“人生至悔”中总结出25个最有代表性的心声。所提到的种种后悔之例,就当做是前人的经验,或者是他人的探索,供我们活人参考。
临终后悔的25件事
遗憾1 没做自己想做的事;
遗憾2 没有实现梦想;
遗憾3 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
遗憾4 被感情左右度过一生;
遗憾5 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
遗憾6 过于相信自己;
遗憾7 没有妥善安置财产;
遗憾8 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
遗憾9 没有回故乡;
遗憾10 没有享受过美食;
遗憾11 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
遗憾12 没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
遗憾13 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
遗憾14 没能谈一场永存记忆的恋爱;
遗憾15 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遗憾16 没有生育孩子;
遗憾17 没有让孩子结婚;
遗憾18 没有注意身体健康;
遗憾19 没有戒烟;
遗憾20 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意愿;
遗憾21 没有认清活着的意义;
遗憾22 没有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
遗憾23 没有看透生死;
遗憾24 没有信仰;
遗憾25 没有对深爱的人说“谢谢”。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