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袖的面目逐渐丰富并多元起来,人们所审视的历史也许会更加鲜活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陈娟发自北京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正在热映,其中刘烨饰演的青年毛泽东似乎受到格外关注,被称“最帅毛泽东”。而同一时期,其他几部影视作品也不约而同地选择青年演员出演毛泽东,尽管各自气质和形象不尽相同,但他们最大共同点是:长得帅。
谁扮演的毛泽东最传神?谁的口音最像?谁形神兼备?从昔日唐国强突破自我饰演毛泽东,青年演员谷智鑫在《恰同学少年》中饰演青年毛泽东,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首开群体明星打包饰演领袖人物,就在老一代特型演员年事渐高、队伍后继乏人的当口,演艺圈似乎已经做出新的选择: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抢占“领袖”的阵地。
看上去,特型演员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而“人人都演毛泽东、人人能周恩来”的时代正悄悄来临。表面上,这也许只是表演层面的自我革新和出路,但在中国,领袖二字能传递的信息显然要复杂得多。
叶剑英圈定的“毛泽东”
“他太有力量了,如果在巨大的2000人宴会厅里,他安静地坐在那儿,我一定会被他的力量吸引过去。”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在回忆录里如此描述第一次会面中毛主席传递给他的强大气场——这是任何演技也无法表现的。
1976年,毛泽东溘然长逝,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深深地思念着这位伟人。1978年,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分别下达通知,在全国全军范围内挑选适合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特型演员。经过地毯式搜寻和挑选,20多位形似者被发现。次年的一个秋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拿着放大镜,审看一张又一张的彩色照片,上面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演员扮演的毛泽东形象。最后,他在一张照片的背后画了一个圈,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古月。在27年演艺生涯中,他87次扮演毛泽东形象,成为扮演毛主席次数最多的演员。
“演好毛泽东是我一辈子的追求。”古月不仅追求形似,他认为只有达到形神兼备,才真实可信——也许他做到了。1980年,因《西安事变》拍摄,古月第一次到延安,当天的《延安日报》这样写道:“毛主席又回到了延安。”
如果说古月是饰演毛泽东的演员中最形似的,那么最神似的当属唐国强。尤其是在《长征》中,他把毛泽东那个时代复杂的内心世界完全表现出来了。屏幕上不再是那个伟人化语录化的毛主席,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有喜怒哀乐也有不得意的郁闷,甚至还有感情和家庭的烦恼。“我所做的是找到毛主席在做出一系列决定之前的心理过程,在表演上接近平常人,除了表现他的伟大,还要努力发掘他的‘平民心态’。”唐国强说。而与古月不同的是,唐国强不再是一生只演一个角色。作为第三代特型演员的代表,他甚至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特型”,因为从官员到皇帝,唐国强的角色选择看上去与一个普通演员并无区别。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各个年龄段的形象差别很大,完全做到形似和神似,难度也很大。从第一部出现毛泽东形象的电影《大河奔流》到已经上映的《建党伟业》,迄今大约有150多部影视剧、约有30多位演员出演过毛泽东,从古月、唐国强、王震、李克俭、张克瑶,到刘烨、保剑锋、谷智鑫、黄海冰,他们饰演的角色没有变,但是诠释的形象却不断地在更新。
葛优来演周总理?
世界上最早有特型演员的国家是苏联,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扮演列宁和斯大林的特型演员。其实只要结合上个世纪社会主义阵营中各国的政治文化语境,就不难发现特型演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
特型演员,即特殊造型演员的简称。是出于“重现当年情景”的需要,选用一个固定的、与某位伟人面貌相似的演员饰演其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角色。他们一般是因为长得很像某个人物(尤其是伟人领袖)而专门扮演这个人物,一般不再扮演其他角色。
1979年,为筹拍大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八一电影制片厂以“特型演员”的名义,在全国挑选了一批长相酷似新中国领袖的人,归编在八一厂下属的演员剧团,后来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名的特型演员团体。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特型演员以群体形象出现在《西安事变》中。自此,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破土春笋涌现于中国影坛。一大批特型演员也随之名噪一时,如扮演毛泽东的古月,扮演周恩来的王铁成,扮演朱德的王伍德,扮演邓小平的卢奇等。
直到90年代,受西方大片和国内商业娱乐片的冲击,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渐渐退居于文化市场的边缘。而以此为艺术职业生涯的特型演员也告别往日的风光无限,淡出公众视野,走进被遗忘的角落。
1997年2月,特型演员黄凯、刘怀正、刘锡田等在美国突遇车祸;2005年,多次饰演毛泽东、周恩来的古月和苏林相继因病去世。而以“一生只演一个角色”为艺术追求的王铁成,也已经退隐影坛,他感慨“时代已经过去了,特型演员已经不重要了,谁还在乎你像不像领袖呢?哪怕是葛优来演周总理,也没有问题,肯定有观众捧场啊”。今天,依然活跃在荧屏上的特型演员越来越少,曾经特型演员云集的八一厂更是仅留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以及第三代特型演员代表人物唐国强和刘劲。
在卢奇看来,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特型演员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起来很慎重,挑选演员都需要重大历史题材小组审批。以前因为比较重视,能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但现在要再规整出一批比较合适搭配的就很困难了。”
从“型”到“演”
尽管大量红色影视作品开始选用非特型演员饰演伟人和历史人物,但在刘劲看来,“特型演员”的称谓将会逐渐消失,但特型演员本身也许不会。
事实上,关于特型演员的争议一直存在。王铁成就对这个称谓极为反感:“我们又不是仨眼睛俩鼻子,也不是五短身材。什么叫特型?特在哪里?领袖不是人吗?起这个名称就是没文化!”
纷争源自两个截然不同的阵容。一个是长相相似但演技缺乏的非专业演员,一生只演一个角色;一个是专业从事表演的艺术家,他们可能未必在“形”上完全相似,但是对角色的揣摩和理解更加有深度。刘劲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就多次强调自己首先是一个职业演员,其次才是和周总理长得像。
在导演黄建新的眼里,特型演员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属于职业演员的范畴,有些特型演员站在那里,的确很像,但不会演戏。而无论是去年的《建国大业》还是新作《建党伟业》,黄建新无一例外启用青年明星饰演一批领袖人物。
不难看出,不论是演员自身还是导演,对于特型演员,他们看重的不再是“特型”而是“演员”。对于“人人都演毛泽东”的时代,卢奇和刘劲都表示不会对他们造成压力,毕竟他们是演了多年领袖伟人的专业演员,“我们是在塑造领袖形象,不是在复制、模仿,不是给领袖照相。要有一种气场聚集在自己身上,没有是演不了的。”刘劲认为演员演戏是一种双向选择,即便是以后重大历史题材的片子需求少了,还可以演别的。
从“型”到“演”,从只演伟人到还可以演别的,这是艺术制造方和观众之间所达成的新的默契。但在艺术之外,这一趋势可能还伴随更为深层的变化:权力符号的重构,领袖崇拜的被消解,社会审美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淡化。一个群体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它曾经的存在毫无意义,正相反,恰是他们的存在,构成中国影视昨日的一部分,也正是他们的创新,令今后的变化富有意义:当历史不再是课本,而是多重向度和声音的解读。某种意义上说,人人能演毛泽东的时代,也就可能是人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的时代。
刘劲:社会越浮躁,越要塑造好领袖形象
“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让陈坤这样的年轻演员继续演下去,也是一种传承”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陈娟发自北京“我到了之后马上就给我造型,胡子一粘眉毛一戴,一看,确实是那么回事。就这样上了,从此以后就一直演(周恩来总理)。”刘劲如是形容第一次饰演周恩来时试镜的情形。
1995年,刘劲参与拍摄香港著名导演张婉婷的《宋家皇朝》,饰演张学良。在拍摄过程中巧遇北影厂的化妆师王希钟,后者当时说了一句:“你不仅能演张学良,你还能演周恩来。”后来,在王希钟的推荐下,刘劲在电视剧《遵义会议》中第一次扮演周恩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遵义会议》至今16年间,刘劲40余次饰演不同阶段的周总理:从《周恩来在上海》中的帅气稚嫩,到《八月一日》中的温文尔雅,从《长征》中的热血澎湃到《建国大业》中的激情张扬……银幕上的周总理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因为饰演领袖人物,刘劲直言自己“不是一个一般的演员”;同时由于是专业演员,要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也不是特型演员”。刘劲的心中有过矛盾和寂寞,但还是坚定不移地“把青春献给了一位伟人”。
“别搀我,你是总理!”
《国际先驱导报》:第一次饰演周总理有压力吗?
刘劲:有,肯定有。当时接演《遵义会议》我自己还比较矛盾,因为前面王铁成、黄凯老师演的都已经非常好了。我怕演不好对不起总理,让观众失望,弄不好还会影响我以后的演艺道路,所以很有压力。
Q:总理当年身边的人对你饰演的总理角色怎么评价?
A:1998年总理诞辰100周年时,周总理生前的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李琦、罗长青和卫士长成元功邀请我去西花厅,和他们一起参加纪念活动。当时见到年迈的李琦行动不便,我赶紧上前搀了他一把,结果老人很认真地甩开他的手,对我说:“别搀我,你是总理,我搀你!”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这是总理身边的人对我最大的认可。
领袖人物不能“演义”
Q:什么样的演员是特型演员?有统一标准吗?
A:这个没有明文规定,是民间的一种叫法。最早是当年改革开放要拍特定题材,在全国海选一批长的像领袖的非专业演员。经过培训、造型,让他们来演领袖。后来就把这类容貌与领袖相似或经过化妆达到形似的演员叫做特型演员,以示与一般演员区分。
Q:听说还有《特型演员从业资格证书》?
A:没有什么资质证书之类的东西。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有一些人,觉得自己长得像,上去就演,找一帮人给他捧场,通过各种关系让片子播出,这是一种破坏领袖形象和威信的行为。要知道红色革命历史和领袖人物都是不能“演义”的,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Q:电影中伟人角色的选定,是否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查或者批准?
A:这都没有明文规定。我们有一个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由中宣部直接领导,主要是把控剧本。只要你的剧本里面涉及到五大书记,就要把剧本上报重大题材领导小组审查。相关专家领导们只是把控剧本,顺带问一句谁来演,他们不会干涉到剧组演员的选择。
Q:角色的选定需不需要尊重伟人家属的意见?
A:不会。只是有一些家属看不过去了会提出一些异议。
演领袖人物也要有奉献和牺牲
Q:之前有很多人作为特型演员饰演周恩来,你们之间交流过吗?
A:我还上学时就看了王铁成的电影《周恩来》,当时看得热泪盈眶。我很佩服王铁成,从来没把他当做特型演员,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在一次中国电影百年的签售活动上,我作为粉丝请王铁成给我签名。他略一思考,拿起笔来在书皮上写下:就看你的了。这五个字凝聚着深厚的含义,它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责任。同样,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让陈坤这样的年轻演员继续演下去,也是一种传承。
Q:作为特型演员,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的?
A:自《周恩来在上海》、《长征》等开播后,一些80后、90后的粉丝开始追捧周总理。他们觉得我演的总理帅气,对革命充满激情,这与他们在课本上的认识是不同的。后来他们在网上成立周恩来青年会、刘劲帖吧,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包括交流、反馈。
所以我真的觉得我不是一个一般的演员,但我不是特型演员。为什么不一般?因为演的是领袖,观众会情绪借鉴,他会把总理的一言一行等东西移植到你的身上来,他会对你有一种特殊的要求,在特殊要求的同时对你有一种特殊的爱。
Q: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启用年轻偶像饰演领袖人物,会替代特型演员吗?
A:怎么可能呢?所谓偶像,是年轻、朝气、青春甚至带有一些稚嫩的东西。一些戏包括《建党伟业》,戏里面就是领袖年轻时的状态,如果让我们这些演员去演年轻角色,是违反艺术规律的。
演领袖人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与其让那些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只是长的像的人演,还不如让陈坤、刘烨这种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年轻人去演。而且特型人物并不会随着领袖人物演员年轻化而消失,消失的只是这个称谓。
Q:一直饰演领袖人物,你有过困惑吗?
A:作为一个专业演员,理想和职责就是要塑造性格迥异的不同形象的人物。而我重复演一个角色,只是阶段和片名不同,所以有时候会孤独、寂寞,也曾想过要放弃。后来在第5届中国电视金鹰艺术节上获得“最具人气男演员”奖,我当时特别感动,在获奖感言里说“我真的不知道有这么多的观众在支持我、鼓励我,我真的不孤独不寂寞了”。
所以,如果真的有特型演员的话,就一定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你要耐得住寂寞,像边防战士一样要守住界限。事实也证明,要成为一个大的艺术家,你必须要拍摄塑造我们国家主流文化的作品,乱七八糟的戏拍再多挣钱再多、收视率再高都是过眼云烟。
Q:除了演周总理,还会接演其他角色吗?
A:会的。当然,首先要把总理的形象塑造好,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越浮躁越是要独善其身,越是要塑造好领袖人物的形象。作为一个演员,如果有时间,有合适的角色,除了反派人物不能演外,其他的都可以演。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