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都会》:童话还是寓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0日11:17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b>【作者】magasa </b>   【作者】magasa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科幻片先驱,也是无声电影史上造价最为昂贵的巨制,它的重生被视为世界电影史的奇迹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迄今为止,《大都会》可能是受到关注最多、得到最深入研究的一部德国电影,但同时也是谜团最深、未解难题最多的一部。关于它的许多事实,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它的读解,也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彼此冲突甚至截然相反的面目。

  当近日北京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屋顶上的大都会”揭幕,中国影迷终于有幸在“大都会”的夜色中,感受来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隐喻和想像。

  造价最为昂贵的无声电影

  《大都会》的构思,根据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源于上世纪20年代导演弗里茨·朗的一次美国之行。他和制片人埃里希·波默到新大陆宣传《尼伯龙根》,因为签证问题而被迫留在轮船上过夜,就是在甲板上,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夜色中的纽约,数不清的摩天大楼灯火通明,每一道光都崭新而充满力量,这是德国人眼里未来都市的蓝本,一座童话城市。

  而更大的冲击来自他们抵达洛杉矶之后所亲身感受到的欧洲电影和好莱坞之间的巨大差异——20年代初期德国电影受惠于汇率贬值带来的出口利好条件已逝,UFA(德国全球电影股份公司)如要继续维持高成本的制片策略,必须打入国外市场。现在他们需要一部能体现德国电影制作水准的样板产品。

  于是,就有了《大都会》,这部电影承担了为德国电影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朗的妻子西娅·冯·哈布是UFA最好的编剧。为了撰写剧本,她做了大量功课,广泛阅读关于未来文化的各种作品,其中包括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大都会》的拍摄花了一年,朗依靠的仍是《尼伯龙根》锻炼出来的成熟团队,壮丽的都市景观则有赖于天才摄影师尤金·舒夫坦的镜子特技,才得以在银幕上实现。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科幻片先驱,也是无声电影史上造价最为昂贵的巨制(过去四十年里的波普文化如《银翼杀手》《星球大战》甚至麦当娜的金属胸罩等,都曾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养分)。它讲述了未来大都会里的两个社会阶层,建立并策划了整个城市赖以运转的庞大机器的是以强·弗莱德森为首的资本家,他们生活在富丽堂皇的摩天大厦之内;日夜维护机器运转的则是广大的工人团体,他们群居于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资本家之子弗雷德对工人之女玛丽娅一见钟情,追随她进入了地下工厂城。被悲惨景象惊呆的弗雷德决定加入下层工人组织并反抗父亲统治;与此同时,科学家罗特旺制造出一个以玛丽娅面目出现的机器人,试图煽动工人暴乱,彻底摧毁弗莱德森的机器世界……

  脑,手,心的矛盾

  毫无疑问,《大都会》是魏玛时期最重要的一部青年电影。影片中的玛丽亚不能被视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煽动者,因为她总是劝工人们继续忍耐,要等待“心”的出现,从而调和“脑”与“手”的矛盾。尽管朗用一种幼稚的浪漫主义解决了统治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但关于“脑”、“手”、“心”的关系,后人总能找到新的角度来理解,使得《大都会》的阐释史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在UFA公司庆祝25周年出版的文集上(当时正值纳粹统治时期),批评者奥托·克里格写道:“《大都会》企图模仿美国没有灵魂的资本主义,还想胜出一筹。这等于是用狂热追赶狂热。难道摩天楼一座座堆起来,美国就会自叹弗如吗?意大利和土耳其禁了这部片……这就是部犹太自由分子企图讨好美国人的布尔什维克电影。”

  有趣的是,纳粹官方对待《大都会》的态度经历了180度大转弯。事实上,纳粹党宣传部部长戈培尔曾亲自告诉朗,当年他在一座小镇上看过此片,非常喜欢。而希特勒则直接希望由朗执掌国家电影部门。后来,或许是其出逃激怒了希特勒,再加上他总是热衷于煽动群众的主题,朗的作品被悉数查禁。

  1947年,旅美德裔社会学家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写成《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书,攻击《大都会》是宣扬纳粹的右翼乌托邦寓言。他认为,朗不仅剥夺了大众的思考能力,而他用“心”来拯救“脑”与“手”之间冲突的调和论正是戈培尔式政治宣传的做法,利用掌握人心来巩固统治。克拉考尔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被后来的学者认为颇多牵强之处,其痛定思痛反思纳粹罪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魏玛时期所有德国民众头上硬挖根源,是为赋新词强说旧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都会》开始被很多人视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人们赞扬它用精致的布景和娴熟的视觉风格融合了宏大、强有力的政治批评与卡通式的解决方案。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大都会》的矛盾之处并不是缺点,而是优点与缺点的分裂对峙,这种局面的形成被归于朗和妻子哈布的合作,而且好的方面总是朗的,坏的方面则都是那个“纳粹荡妇”(朗逃离德国后,哈布归顺了希特勒政府并参与其宣传工作)造成的。

  尘封一个世纪的16毫米拷贝

  【作者】magasa

  一直以来,让《大都会》恢复原貌是全世界电影保护工作者心目中的头等大事,更是这一行当的失落圣杯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大都会》1926年底通过德国文化当局的审查,拷贝长度是4189米,不久便于柏林首映。同时一份相同的底片被运到美国,负责海外发行的派拉蒙公司不太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没有明星,故事也不太好理解,关键是太长了,影院排映有困难。他们决定重剪一遍,缩短片长的同时调整故事结构。最后,派拉蒙做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版本,一个供美国国内上映,一个供给英联邦国家。美国版的长度是3100米,将故事线集中到弗雷德和玛丽亚两人身上,对上辈人恩怨则交代不详,此外,地下洪水的灾难场景和屋顶追逐的段落都被简化处理。

  影片在柏林的票房令人失望,小心翼翼的UFA于是参照美国版弄出一个3241米长的版本,这成为之后的大规模公映版。所以《大都会》存在三个版本:最早的柏林公映版,派拉蒙的美国版,第二个德国公映版。

  问题就在这里——按照当时电影界的习惯,UFA是在原始底片上剪辑的,近1000米剪下的素材也没有保存好,再加上多年战乱,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原先那一版的拷贝已世间无存,在电影史学者和默片爱好者的心里,“本来面目的《大都会》”渐渐成了一个带着神圣色彩的传说。

  上世纪80年代,市面上此片大部分的流通版本都是第二个德国公映版。而一直以来,让《大都会》恢复原貌都是全世界电影保护工作者心目中的头等大事,更是这一行当的失落圣杯。如果一个电影资料馆馆长有生之年能在这件伟业上建立功勋,那么他将荣耀终生。

  1982年,唱片制作人乔治·莫洛德尔突然进入这个领域,在竞价购得权益后,他制作了一个新版《大都会》,并进入1984年戛纳电影节放映。这不是以复原为目标的修复,而是一次彻底的商业行为,莫洛德尔针对当代电影观众完成了重新剪辑,还使用了大量流行音乐。它的意义在于让《大都会》从电影史的角落走向公众,成为流行文化中的cult现象。

  1998年,茂瑙基金会开始了新的修复,这一考察了所有文献资料而力图恢复的影片成为新的权威版本,也是DVD时代此片大部分音像制品的基础。

  但是,几十分钟原始素材的缺失是修复工作中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鸿沟。直到2008年,一份从未有人知晓的16毫米拷贝在阿根廷被发现。它包含大部分缺失段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完整的《大都会》拷贝。它为什么会存在?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原来,就在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人和美国人都嫌弃朗的原始版冗长难懂的时候,有个阿根廷发行人愿意冒票房风险,带着原版拷贝回到阿根廷发行。影片下映后按惯例要销毁所有拷贝,但有个影评人特别喜欢,他是发行人的朋友,于是弄了一份拷贝自己收藏。60年代,这位收藏者身患重病,把藏品卖给了艺术机构。过不多久,因为硝酸胶片的易燃问题要全部销毁,人们就把它转成16毫米负片,从此流落民间。原来的35毫米拷贝当然已经不存于世了。

  80年代末,一个名叫费尔南多·佩纳的电影爱好者——后来他成了电影保护学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电影俱乐部听组织者抱怨说,他们放过一个《大都会》的拷贝,质量很差,两个多小时的过程累死人了……

  怎么是两个多小时?似乎比所有已知版本都要长,难道此中有玄机?他将疑虑告诉了当时的妻子——宝拉·菲莉克丝-迪迪埃,纽约大学电影保护专业的毕业生。

  2008年1月,菲莉克丝-迪迪埃就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博物馆的馆长,她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库房寻找那件传说中的16毫米负片。她找到了!根据记录,宝贝自从1992年起就躺在片库里,但没人知道端倪,也就无人过问。她立刻将之转成DVCAM,仔细检查后发现真的有新内容,阿方和德国有关机构联系组织鉴定,最终确认这是现存最完整的《大都会》的拷贝。

  茂瑙基金会立即主持新的修复,将16毫米拷贝中多出的部分修复、放大,再并入先前的修复版中,为了显示不同来源素材的区别,合成版中来自16毫米的部分外围有黑框,当然其画质也较差,这种视觉冲突明显的融合,正是此片多舛命运的历史写照。而被修复后的《大都会》,看上去则是另外一部电影,尽管末世的大都会依然如机器般冰冷残酷,但科幻的色彩淡去并最终褪成一层伪装,它关切的是人,是被规则和权力伤害了的人性。

  《大都会》新修复版在2010年柏林电影节上首次亮相,之后陆续在全球各地展映,香港、上海、北京的影迷都获得了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无声电影杰作的机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大都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