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乡间戏班的舞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12:27 新浪文化
图文:乡间戏班的舞台
  乡间,戏班的舞台,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正月初一开始,黄陂青年楚剧团每年有二百多天在农村演出。

  第三届华赛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征稿工作已于2007年2月15日截止。本届华赛聘请了13位国内外新闻摄影专家组成了第三届华赛评选委员会,评选内容设8类16项(每类分单幅与组照两项),其中有关战争、灾害、事故等负面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将归为一类参评。评选工作将在上海青浦区举行,评选结果将于25日公布。以上是华赛优秀奖(前八)入围作品。

  中国湖北黄陂青年剧团,一个乡镇的民营剧团,由几对夫妻为骨干,在现实生存的压力中寻找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年演出达到250场以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楚剧的发源地黄陂县,被改革开放激发的农民,先后成立了一批楚剧团。1984年祁家湾乡创建剧团,因为演员基本是初中毕业的农民,取名叫青年楚剧团。乡里投资5000元,首批64名学员每人出资100元,凑成剧团的开办本钱。经过三四年的磨炼,当剧团在演艺上开始成熟时,经济上却面临散伙的危险。1990年剧团开始承包经营。

  现任团长杜文华,2000年接手新的承包后,剧团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爱人祁秋荣没少受委曲。夫妻二人原本是团里的台柱,不仅人长得俊,戏也唱得好。为了支持丈夫工作,笼住大伙的心,祁秋荣一改往日好胜的脾气,变成团里的出气筒。乡间演出都是包戏,一般每场要1500元。团长包全团的吃住等生活开销,按演出角色给大伙发工资,平均每人一场戏30元,台柱翻番。因为他夫妻二人待人好,大家干活十分卖力。

  戏班的生活是艰辛的。常年的演出都在农村,全团二十多个人经常挤在三、四间房里。夫妻们虽然天天在一起,却往往要按性别分开居住。不过成双成对的总是多个照应。男的最高兴的是衣服有人洗,女的最高兴的是转场时重活有人干。常桂珍,戏班的腕,团里唯一掉单的女人。她说,“我爱楚剧,但又担心干不了一辈子,因此找了个不唱戏的老公。但是干这一行还是两口子在一起好些。”

  改行是演员们经常的诱惑。黄应东,从小喜欢唱戏,曾师从楚剧表演艺术家钟慧然。因嫌工资低,1990年,夫妻双双去上海做生意。无奈爱人胡桂芳怎么也忘不了戏台,2001年黄应东又陪着爱人回到剧团。“都在一起唱了这么多年,得成双对,要来一对来,要走一对走。只要有一个想唱,另一个就得随。”黄应东说出了夫妻演员择业的原则。

  演出改变了演员们的生活。戏班并没有固定的场所,每年有9个多月活动在乡间地头,帮不了老人,也顾不了孩子。他们是离不开演戏,但不愿自己的子女干这一行。上大学是祁秋荣对儿子最大的希望,儿子初中毕业后却悄悄地考上了黄陂楚剧团,夫妻俩怎么劝也劝不回。鼓师常建运的女儿只有6岁,偷偷学会了二十多出戏,最向往的是上省戏校楚戏班。

  这些戏班里的夫妻们,因为爱戏而恩爱,因为恩爱而更爱戏。他们使地方戏得以传承,而不是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