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杂志:心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5:52 mangazine.名牌
《名牌》杂志:心灯(组图)
《名牌》杂志4月刊封面

《名牌》杂志:心灯(组图)
编者语插图

  “心灯”二三

  向熹

  “心灯”之一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作为西方思想史原点人物的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实践“审视”与“论辩”。

  当大陪审团以220票反对、280票同意判定他的论点荒谬,他将因此获罪时,他冷静视之,继续审视“比分”如此靠近的原因。

  当苏格拉底最终饮下毒药,史载其镇定自若、表情淡然。

  这份“淡然”比“慷慨”有着更深的力量——“慷慨”是被真理占有者的举动,“淡然”是占有真理者的反应。

  苏格拉底审视了人生,为终生追求的“智慧”与终极之“善”献出生命,但并不影响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评价。这就是这份淡然的来历。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如此短暂,却又如此丰富。浮生百年,进退出处、迎拒取舍,都需要回答“为什么”,这就是必须弄清的大前提——“人生目的”。

  想不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不能获得人生的动力,也会因此失去对自己一生价值的评价。

  人到三十岁上下终将面对这样的问题,精英们终将因此经历相当长时间的挣扎,最终找到答案。

  “心灯”之二

  黑格尔说:密纳瓦的猫头鹰到黄昏时才起飞。

  认识起于颓败,新生始于认识。

  西方理性之路到此才在智慧层面与东方的“穷通”认识一致,不过,西方哲学的伟大之处,是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逻辑学及认识论。

  抛开学理的感慨,这样的认识正有益于心路与人生。

  人生总是在路穷时,方能彻悟,所悟之道,方能引出人生的转机,于是一个生命获得新生。

  而人类正是在这样的“新生”累积下,成就智慧。

  我们时时慨叹:人与人的人生千差万别,却又是那样的一致;古人、今人际遇起伏几近相似;人与人的关系古今也差相类似。

  可是,阅历不足的人看不见这样的一致。

  所以,人生绮丽之梦总是在青年;只有青年相信自己会过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所以,乌托邦多是不成熟群体的相像,多成为青年人的信仰。

  “心灯”之三

  问: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

  答非所问,是禅宗求顿悟的一个法门,希望问者从答者的话语中懂得佛法真谛不可以用语言能传达,只能“以心传心”。

  而“传心”的显现就是在一瞬间的开悟,这一瞬间之后即是永恒。

  人生可能有不少的感悟,领悟之后,人生即进入新的境界。人与人的境界不同,那是因为对人生领悟的深度不同。

  然而,真正的顿悟是很难的,一生青灯古佛,也未必得到那能致永恒的一瞬间。禅宗常说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重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重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无非在说:悟是一个过程。可是既然悟是一个过程,“顿”也需要积累,又何必要远离尘世呢?

  其实,人生的大彻大悟往往从真实生活中,从真实的苦痛中得来,刻意出红尘,结果是远离了顿悟的机缘。

  “心灯”之四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对老子这句话从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人生而言,从中看到的是一个选择的艰难。学习知识可以增进自身,然而知识的增进也带来人变得复杂,文饰增加而本质深藏;追求自然规律,带来的是人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单到一定程度便会顺其自然,并不积极探求改变。

  “无为而无不为”,说是一种境界,不如说是一种理想。“顺势而为”本来是一个大智慧,但真正绝对顺势之后,“势”比“人”大,还有什么“无不为”。

  真正要领悟老子高论的现实意义,无非两点:其一审势;其二以拙胜巧。

  “心灯”之五

  伊甸园中的蛇对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按圣经的记载,神对亚当和夏娃说了谎: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就会死。而伊甸园中的蛇向夏娃说了真话。

  神为什么说谎,宗教的解释是让人类听神的话,像神一样在伊甸园中享福。而今天我们为何不可理解成,神希望人类永远都不要明白善恶、是非、羞耻。因为在神的眼中,人永远都与他不一样,“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蛇有何过错?它不过说出了真相。

  重温伊甸园中蛇的那句真话,我们可以看到要么神一开始就把人当贱种看,要么伊甸园中的善恶规则与人间不一样:谎言是美德,真话是错误。可无论怎样,这样的神如果用于心理依靠,尚可理解,用以托付灵魂就显得荒谬。

  经过启蒙运动,人已是独立的,不是神的仆人了。可是,当我们只是内心有痛苦挣扎,需要慰藉时,就重新将自己的灵魂交付给神,岂不可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