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导演张黎:历史应该让民众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9日17:5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历史应该让老百姓知道

  --- 专访《人间正道是沧桑》导演张黎

  60周年了,我们的党也好,国家和民族也好,应该有这个气度吧,我们应该强大到非常淡定地回看这段历史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 | 北京报道

  “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它的真实,接近本质,这是历史正剧应该负有的责任。”张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从2003年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到近期热播的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张黎的诸多作品常常会以厚重的历史感打动观众。

  和张艺谋一样,张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曾在《横空出世》、《一声叹息》、《大腕》、《天下无贼》、《夜宴》、《赤壁》等影片担任摄影。2003年,他执导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走向共和》即引起很大反响,之后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军人机密》、《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都颇引人关注。

  圈内人都知道一个笑话: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经典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据说其中“黎叔”之名,就借自与冯小刚合作多年的张黎。

  不是命题作文

  《瞭望东方周刊》:《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湖南醴陵一个家庭兄妹三人的政治选择和感情纠葛,贯穿了从1925年到1949年的革命史。这个戏的拍摄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而且央视也一直在跟踪。它是不是为建国60周年献礼的命题作文?

  张黎:不是。编剧江奇涛所有的戏都是独立创作的。我跟奇涛是20多年的朋友了,我做摄影的时候我们就合作过,《红樱桃》、《红色恋人》、《亮剑》都是我们合作的。这个剧本是3年前创作的,前年年底被江苏台看中,就约了我们见面,定下来拍。

  一般都是这样,省台发现本子之后,省委宣传部就开始扶植,去年的《闯关东》(山东省委宣传部)、《走西口》(山西省委宣传部),接下来要播出的《下南洋》,都有省里宣传部关注,应该算省里的文化工程吧。

  我们开始拍的时候,中央台介入,跟踪这个片子,胡恩副台长,朱彤(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主任)、汪国辉(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中间都调看了样片,在还没有完成时就一段一段地看回放。

  《瞭望东方周刊》:他们删改多吗?提了哪些意见?

  张黎:片子没有多大的删改,因为对剧本把握得比较严格。他们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对瞿恩(编注:剧中人物,坚定的共产党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员,国共分裂后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捕就义,有观众认为其原型为瞿秋白)这个人物的塑造,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化,使他成为革命理想主义的化身。

  还有一些主要人物,如范希亮(编注:剧中人物,黄埔军校毕业生,国共分裂后亲手处决了老师瞿恩,后牺牲于抗日战场。有观众认为其主要原型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要求我们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把他塑造成爱国勇士,但不能写成英雄人物。尺度要把握好,又合乎人性。

  《瞭望东方周刊》:听说2008年审完这部片子后本来打算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但是迟迟没有批,最后只能在八套先播,从年初压到现在。之前也没有做多少宣传,开始的收视率很受影响。这些是不是因为片子在“安全性”上有些障碍?

  张黎:没有,很多人都想从中探听一点什么,其实就是正常播出。很多电视剧都会被压很久,有些最后就不播出了,所以电视剧挣钱的不多,不播出就不付钱,只给你定金。

  人物有情怀,党有气度

  《瞭望东方周刊》:电视剧播出后,很多观众都在猜测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他们是否都有原型?比如有人就认为瞿恩身上有瞿秋白和周恩来的影子。

  张黎:我觉得瞿恩不像瞿秋白,瞿秋白就义前有《多余的话》,而瞿恩在临刑前给他未谋面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有句重要的台词:“我今天这封信,虽然沉重,但绝不多余”---瞿恩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只是与瞿秋白的人格魅力很相似。

  瞿恩身上的象征意义更多一点,他是理想的化身,他是布道者,他的伟大在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殉道。不太贴切地说,他是个原教旨主义者。

  《瞭望东方周刊》:杨家的三个孩子分属不同政治派别,立仁和立青甚至在战场上同室操戈,但他们的父亲杨廷鹤在去世前说了这样一段话:“过去我们是一家人,将来还是一家人,不论走到哪儿,不论天涯海角,生离死别⋯⋯人除了血缘,还有情感,可这血缘,有时候并不如情感可靠。这种感情,不但你好我好大家好,大爱其实无言啊!”好像在寓意什么?

  张黎:中国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单元是家庭,家庭上面是家族,这是中国独有的,绵延几千年。而别的国家里平民阶层形成不了家族。中国最边远的地方老百姓都有家族观念,村子的名字往往就叫李家村、赵家庄。家族之上是民族,不仅仅包括汉族,是各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民族上面是什么?是文化道统。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仍然能生生不息,靠的就是文化道统。“大爱”就是“仁”,就是我们的文化道统。尽管我们有兄弟之间的杀戮,但是这种杀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短暂。

  我们创作这部电视剧有一个主旨:在短暂的同室操戈之上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文化道统。就是我们流着同样“文化的血”。

  《瞭望东方周刊》:基于这一点共识,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潜伏》在台湾有不错的反响。据说,央视审片组估计《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来在台湾也能被接受。

  张黎:应该是,现在他们(央视)正在做比较适合台湾观众的压缩版。

  《瞭望东方周刊》:看过这部剧,我发现剧中的人物不管其政治立场是“左”、“中”、“右”,都没有以前的简单类型化的毛病。

  张黎:不能因为剧中人物政治选择的对错,而贬低或抬高个人魅力和个人情怀。他们都是有个人情怀的,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是个诚实的表现。这方面这部电视剧可能比以往的那些戏多迈出一步。

  60周年了,我们的党和国家应该有这个气度吧,我们应该强大到非常淡定地回看这段历史,这需要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大度和坚强。

  历史应该让老百姓知道

  《瞭望东方周刊》:此次《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不是接受了《走向共和》的教训,主要人物都是虚构,而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是有意回避吗?

  张黎:不是。因为这次写的是家庭戏,家庭戏和伟人戏不一样,以一个家庭为基本单元,于是我们决定重要历史人物干脆就不出场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和声音始终笼罩在片中,通过电报电话啊,等等。而且,楚才(编注:国民党中统负责人,蒋介石心腹,有观众认为其原型为陈立夫)是蒋介石的代言人,瞿恩身上有周恩来的影子。

  《瞭望东方周刊》:杨立青原来是个顽劣青年,在激烈的政治争斗中,他不是最极端的,甚至有时表现得很愚鲁。是不是有意这样安排这个人物---为了可以相对客观地表现那些政治事件。

  张黎:编剧安排了他的两个导师,瞿恩和董建昌,一个理想主义的导师,一个实用主义的导师。夺取一个政权、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是需要理想主义支撑的,而建设一个新时代一定需要很多实用主义的东西。立青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

  此外还有范希亮他们这些黄埔出身的军官,都是职业军人,职业军人是不打内战的,他们北伐和打日本人不含糊,但是在国共两党的立场上是比较模糊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模糊”是有意处理的吗?

  张黎:历史上有过很多这样的人,冯玉祥、张学良等,都是。以前的电视剧中是很少有这样的人物的,非黑即白。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瞭望东方周刊》:以前这些东西往往只在学术领域会有讨论,在电视剧中予以表现还是很难得,你们当时是不是也有顾忌和删改?

  张黎:听了一些专家的建议,因为大家都希望这个片子能存活,不要因为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政治立场的模糊导致流产。当时《走向共和》就是走得太远了,以后就往回收一点。

  编剧奇涛对党史、军事史了如指掌,他写过《亮剑》、《汉武大帝》等剧本,中央台说过,“如果不相信奇涛,我们还相信谁啊?”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为什么?

  张黎:拍完《走向共和》之后,很多编剧和制片人都找我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喜欢看这方面的书。我的片子里有些思考。《走向共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三个字:找出路,当时这个片子碰到一些麻烦。这个戏(《人间正道是沧桑》),我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希望能通过它让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同龄人,居安思危,问问自己还要不要理想,持何种价值观。

  我这样说话有点像大尾巴狼吧?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人间正道是沧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