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市技工教育如何跟上"工业立市"节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9:4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工业发展年”

  让技工教育再迎春天

  “这对合肥技工教育是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合肥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立市”的规划出台以及将2006年定为合肥市工业发展年后,许多职业教育界人士显得雄心勃勃,国

家级重点技校、安徽轻工高级技校校长朱邦荣大胆预测,2006年合肥市各类企业需新招收技术工人将有可能达到10万人,而合肥地区目前25所技校的年毕业生总数不足1万人,庞大的缺口让合肥的技工教育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将可能使合肥的技工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今年合肥市将启动“121”工程,即10个重点前期准备项目、20个重点新开工项目、10个重点竣工投产项目。其中,10个重点前期准备项目计划总投资225亿元,包括德国大陆轮胎集团投资6亿欧元建设大陆轮胎工业园项目;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与皖能集团公司合作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电解铝项目;合肥二电厂投资28.9亿元实施扩建工程等,20个重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0亿元,主要包括台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晶园芯片项目;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公司投资49亿元实施化工企业搬迁工程项目等。10个重点竣工投产项目计划总投资21亿元,包括天威保变(合肥)变压器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建设天威合变工业园一期工程项目、长虹美菱制冷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美菱高新产业园一期工程项目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项目的上马除了需要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外,还需吸纳大量的一线操作工。熟练的技术工人将成为“香饽饽”,拥有着实际操作经验的各类技工学校的合格毕业生将成为这些企业的宠儿。

  整体实力偏弱

  技工教育难合“工业立市”节拍

  机遇已经到来,但仍不少人担心合肥技工教育可能会出现“遇不怀才”的现象。据了解,办学规模小是制约合肥技工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合肥地区25所技工学校现有的年招生总量约1万人,平均每所学校年招生数在400人左右,而处于第一方阵的四五所技校年总招生量约5000人,有近20所技校年招生总和仅在5000人左右,目前尚未出现年招生规模突破2000人的学校。

  据了解,合肥某一技校年招生量还不足100人,教职工也就几个人。一些办学实力弱和特色不明显的技校招不来学生,而一些名气较大的技校由于受办学规模的限制又很难在招生数上实现大的突破,使得合肥技工教育整体规模偏小。

  “一些技校还停留在黑板上开机器的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投入不足,不少技工学校存在实习设备严重老化和匮乏的现实,在这些技校理论课仍占据课堂主导地位,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现有市场需求脱节,还需经过企业的再培训才能上岗,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尽管外部就业形式很好,但这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往往还会出现一些障碍,就业出现问题又会直接影响到招生,使规模小、实力弱的技校陷入了徘徊发展的怪圈。

  机遇与困难并存

  合肥技工教育如何接招

  面对机遇和困难,合肥技工教育如何才能乘势而上,既为合肥工业立市储备和输送合格人才,同时又能赢得自身发展的突破。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技校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投入问题,改善学校的办学软件和硬件条件。“目前合肥市的绝大多数技工类学校属于自收自支单位,办学投入后劲不足。这里的投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政府应像对待普通中学那样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支持各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应集中有限财力用于发展,要想抓住机遇,发展是第一要务。”

  “对于那些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技工学校可实行改制和兼并,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规模,并有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技工教育。此外,各技工学校正处于教学实训人才的青黄不接期,政府部门应为学校引进人才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这位人士还认为,社会不仅要尊重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同时对为技工教育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学校管理者,也应像奖励优秀企业家那样激励他们,以便激发出他们更大的创造热情,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技工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俞雪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