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下“豆腐渣”工程 明十三陵泰陵开始大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9:36 中国新闻网 | |
已经残破的围墙将恢复原状;乾隆年间留下的“豆腐渣”工程将得到整改。昨天,明十三陵泰陵大修工程开工。工程投资3800万元,预计于今年11月20日竣工。 【现状】 祾恩殿仅剩颓墙和地基 昨日清晨,记者来到位于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的十三陵长陵前。沿长陵驱车向西,穿过数片果园、村落,约10分钟,即来到依山而建的泰陵前。泰陵原本高大而醒目的红色围墙已然色泽暗淡且斑驳,墙头上象征着皇家威严的黄色琉璃瓦已经看不到了,墙体上还有不少裂缝。 进入陵园的第一道门户——祾恩门,如今只剩下一个大门洞,被装上了铁栅栏门。步入陵园,古木参天,抬眼北望,陵园中原本用做祭祀的祾恩殿,如今已然只剩三面颓墙和一片地基,以及散落在四周的石栏杆、台阶、挡板等。转过祾恩殿,位于陵园中部的高大的明楼,已经被脚手架和绿色的防护网包围,建筑工人正在拆除明楼的屋顶。 【资金】 长陵、定陵收入修泰陵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聂友义副主任介绍,泰陵在清朝乾隆年间曾经进行过一次修缮,到目前为止,已经300多年未曾修缮过了,损坏程度十分严重。为此,十三陵特区聘请罗哲文、郑孝燮等古建专家为修缮顾问,北京市文物保护设计所进行了施工设计。此次修缮需耗费资金3800万元,将主要来自长陵、定陵的门票收入。 【修缮】 清朝留下“豆腐渣”工程 陵园中最醒目的建筑——明楼是此次修缮的重点。十三陵特区办的王西森先生透露,清朝把明楼修成了“豆腐渣”工程。在对明楼的勘测过程中发现,清朝乾隆年间修缮的时候,把不少明朝规制的建筑进行了修改,很多木构件制式不规范,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损毁。以前明朝的建筑多用楠木,但是现在明楼的木构件中大多是松木。 为了解决清朝留下的“豆腐渣”工程,明楼的顶部要拆除,然后尽量使用老木料重新搭建,再配以部分新木料。 最大限度保留历史沧桑 北京市文物保护设计所所长韩扬透露,泰陵修缮将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沧桑感。比如明楼等古建筑的外墙,不会刷成新的,只要不危及建筑安全,就保留现状。祾恩殿主体已经基本消失,虽然明清两代的图纸仍然有,但也不准备复建,而是把现有散落的石构件尽量按原样归安。明楼散落的砖石有70%可以重新利用。 完工后不对外开放 据悉,泰陵修缮完工后,将同前几年修缮过的康陵、德陵、献陵一样,实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但是韩扬透露,在施工设计的时候,已经把以后对公众开放的因素也考虑进去了。 十三陵还有茂陵、裕陵和永陵三座陵墓未进行修缮,其修缮规划正在制定中,修缮工作将在“十一五”期间展开。 【链接:明泰陵】 泰陵是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北约3.5公里的史家山下。泰陵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开始修建,同年十月葬孝宗。 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位于北京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在广阔的盆地上,埋葬着明代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作者:王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