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清华本科生平均水平比哈佛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1:13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冼薇薇 通讯员 祝运华 清华本科生平均水平比哈佛高 昨日,广东科协论坛2006年的第一场报告出现了座无虚席的场面。其中,来自驻穗各大学的校长们不仅坐在了最前两排,而且成了踊跃的提问者。因为,本次报告会由诺贝尔 “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比哈佛对美国的贡献大” 全世界对于大学的评价主要看三方面:一、对社会的贡献;二、本科教育;三、研究与研究生教育。杨振宁认为,关于一、二两点,近五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几代毕业生,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之大是无法估价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比哈佛今天对美国的贡献大;中国二流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也比美国二流的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大。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起源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与已发展的国家社会需要的不同,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成熟多了”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平均学生呢,还是应该注重特殊学生?两者当然都要注重,但是杨振宁强调,中国最需要的是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成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2004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教过大学一年级的物理课,此前他曾在美国也教过两年的大一物理。对比中美学生,他得到两个极深的印象:一是中国学生在中学做的习题多,因此远比美国学生根基扎实;其二是中国的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所以说,清华的本科生平均水平比哈佛的高。中美学生成绩分布特别很不同,中国的除了平常的以外,只有一个更好的‘峰’;而美国学生呈两个“峰”,好坏突出。 “国内科技研究成果之所以落后,其中极重要的原因是经费不足” 在关于大学的研究与研究生教育方面,杨振宁认为:中国大学的科研确实比先进国家的大学落后许多。这当中固然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但他指出: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经费仍然不足。科研工作者需要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最好能长期不受干扰,不必整天写研究项目申请书,不必因为住所拥挤而夫妻经常吵架,不必为孩子的读书困扰,不必在家人生病时要排队挂号等。这样积累起几年的思考和探索才容易有成就。 特别是对于三、四十岁年轻教师、博士后来说,包括居住、薪水、子女教育与医疗等待遇,都还差得很远。以他们这样的生活环境,责备他们工作成果不理想是不公平的。 “对于多数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哲学比较好” 杨先生说,中国的教育哲学与美国有着基本的不同:中国注重训导,美国注重启发。一般来讲,对于多数学生,九十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哲学比较好,能够训导其少走弯路,增加自信心和安全感。而这些成才的大学毕业生正是今天中国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至于九十分以上的学生,美国的教育哲学一般比较好,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发展他们的才能。天才往往是容易走向极端,怎样培养天才值得社会关注。 “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再来筹划重大教育改革吧” 杨振宁说:“创新有很多类型,中国整个的社会跟美国的社会是处于不同的阶段,两国对人才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能够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为急速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来的人,而不急于去得诺贝尔奖。换句话说,中国所需要的是平均水平的学生,美国所需要的是特别好的学生。他说,中国的教育政策对于现有的社会状态是好的。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再来筹划重大教育改革吧。何况,扎扎实实的基础不等于不会创新。 ◆杨振宁推荐的书 杨振宁向在座的教育界人士推荐美国著名的数学家Robert.W的自传,他说该书会给人一些启发。 这本叫《我是一个年轻的天才》的书中,回顾了作者与五位天才同学的成长。其中有的人自杀,也有人自闭。 ◆杨振宁谈留学 有人问:“现在中国很多家长过早地把孩子送去留学,你有什么看法?”杨先生说:“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很密切的关系,美国的大学的确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但在美国念中学不如在中国吸收知识好。所以,我认为最好是在中国念中学、大学,然后再去美国做研究。” 原载《南方日报》转自人民网(J-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