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校本课程拉开课改“实战演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2:03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叶琦 宋晖

  3月20日~24日,福州三中将举行以“践行新课改”为主题的公开周活动,公开接受省内外课改专家和一线老师的检阅,这也是福州市属高中首次举办新课改的公开课,标志着福州市普通高中样本校,已经进入高中课改启动前的“实战演习阶段”。用福州三中朱天骐老师的话来说,虽然这些前期的尝试与实践如同襁褓中的婴儿般稚嫩,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但这个婴儿毕竟已经开始蹒跚学步,这就是最大的进步,也是对老师的最大挑战。

  校本课程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福州三中下周的公开课,也主要围绕校本课程进行探讨。3月24日,福州三中还将邀请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氵郭博士作题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报告。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长期的积累,目前福州高中学校的校本课程都作了哪些准备呢?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三中的“三国”很红火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品评三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引得无数“意粉”、“乙醚”(易粉、易迷)追捧。福州三中的李老师从上学期开始,也开设了一门校本选修课程———三国人物谈,每周一期,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们一起谈古论今,曹操是阴险狡诈的小人还是一个性情率真的奸雄?你心目中的诸葛亮与史学中的诸葛亮有什么区别?何谓“戏说”,何谓“正史”,我们该如何品读历史人物,怎么看待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李林今老师开设的这门选修课上关注的话题。

  “如果说我开设的这门校本选修课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许是可以与学生的兴趣结合得更加紧密吧。”李老师解释说,选修的学生固然都对三国有浓厚兴趣,但也吸引了不少热衷于玩“三国”游戏的学生,原来这部分学生对文学欣赏并无太大兴趣,但是通过这样一门选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从游戏娱乐的层面上升到文学欣赏的层面,并且通过对人物的品评,使学生在道德品行、人生观等方面受到教育,这也是为人师者一大收获。

  此外,这堂课上还将体现语文与历史这两门不同学科的融合,例如在人物诸葛亮这一讲中,当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对心目中的诸葛亮以及文学中的诸葛亮形象畅所欲言讨论之后,将由历史老师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进行介绍。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深切感受到诸葛亮的两个面孔、两个形象,一个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继而再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与史学的冲突,当前影视戏剧“戏说史实”的不慎重,以及由此引发的官司纠纷等等。

  福州三中的朱天骐老师认为,知识的教学是立体的,这种在校本选修课程中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尝试,突破了死板的学科知识界限,是一场重大的教学变革,这也让老师无法再敷衍了事,而必须拿出点真本事来。

  秋季开始的全省高中课改让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而在此之前,福州市已经有不少中学先期尝试在校本课程中开设选修课。

  记者从福州一中了解到,该校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开设了160多门选修课,学生选课如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自由发展个性———“自主点菜”式的校本选修课程,犹如一根找准支点的杠杆,撬动了高中教育体制的改革。

  学生像点菜般选修课程

  参照大学

  实现跨级选修

  翻看这16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列表,琳琅满目都是“新鲜热辣”的学科名称,乍一看让人还以为是大学里的选修课:有教园艺插花技能的、有湿地观鸟的、有电脑时装设计、有西洋歌剧名作欣赏、有寿山石篆刻艺术,还有舞蹈、旅游、广告学、乒乓球、英美影视赏析、人际关系心理辅导、福州地方风情……有的品牌学科还自成体系出版了校本教材。

  负责选课工作的教务处江岚老师介绍说,这160多门校本课程涉及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体育科学类,其中不乏动手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以此来培养引导学生。在每一门课程后面都会注明这门课针对哪些学生开设,以及本学期的选修情况。记者看到,半数以上的课程都兼收不同年级的学生,跨年级、跨班级的选修方法更接近大学里的选修课。

  课程冷热

  反映学生喜好

  每学期开学后,学校教务处就公布本学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既然是选课超市,课程必然有“冷”“热”之别。记者了解到,从一中近3年的实践结果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影视欣赏以及社交语言类的学科备受高中生的青睐。例如《金庸小说中的绝世武功》这门校本选修课程,虽然对选修年级做了限制,结果仅高二年段报名的学生就达到163人,比起选修《红楼梦》的学生,前者人数几乎是后者的3倍。由此可见,金庸在当前的高中生心目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席位。

  开设此门课程的孟金波老师不仅对金庸作品中的“十大神功”、“十大战役”、“十大高手”进行了详细的归类,还对武功的境界进行点评,归纳了武功的“十大漏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所描述的盖世神功有清醒的认识。其中最具特色和搞笑色彩的是,罗列了金庸作品中的“十大神功”的英文名称,例如:将九阴白骨爪译为:nine woman catch a white bone(九个女人抓着一个白骨);将易筋经译为:change your bone(换你的骨头);将轻功水上漂译为:flying skill(飞行技能)……在课堂上博得师生一笑的同时,也使学生悟到了阅读原著的重要性。

  江岚老师表示,对于选课人数少的课程,只要达到5个人,本学期也会坚持开课,关键是要鼓励教师,通过一段时间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对学生的倾向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另一方面来说,拓展校本课程也让老师得到重新学习的机会,老师需要自主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自主决定授课形式。在开课的过程中,老师的爱好与特长也随着学生一起进步。

  自由探索知识的乐趣

  校本课程的教学,不仅空间是开放的,时间也是开放的。实施新课改后,一些有条件实施校本课程的学校,甚至可以每天从早读到课间,甚至放学后,让学生在种植园里做观察记录、在“科技园”里测量、做小科学家、小画家、小设计家……体验着探索知识的乐趣。

  福州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沈鸣老师认为,农村中学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在花卉种植、杂交实验、食用菌栽培等方面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比起城市的中学来说,选修教材的选择面更大。相比之下,像“模拟驾驶”、“机床维修”、“家政烹饪”、“服装剪裁”这一类的选修课将更受城市学生的欢迎,而这些课程都将列入新课改新增的必修模块———“通用技术”课中,供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行业知识。

  教育学专家指出,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果每所学校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是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跳板”。

  □访谈

  校本课程,在“破坏”中建立新秩序

  在福州三中郑勇校长的理解中,“校本课程”其实是一种“反传统”的课程模式,“从原先的‘研究———开发———推广’,转向‘实践———审议———开发’,就学校而言,这种转型是一个从模仿学习、尝试开发到自己开发的创新课程的过程。”

  传统的课程设置集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表明了这种权力开始了新的再分配,学校有权自行设置课程,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可以共同参与课程的研制。而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临摹”好也是进步

  就拿福州三中对校本课程的尝试来说,之前的选修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传统,同样是自主开发、老师自行备课,少的只是系统化和体系化。而进入课改的准备阶段之后,从上一个学期起,各个学科都开设了多门的校本课程,一周两课时,供学生自选。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再进行调控,现在共开发了20多门校本课程,比如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共同开发的“三国人物谈”;政治学科的“极限明信片制作与收藏投资”;地理学科的“天文大视野”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课程。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课程还缺乏本土和地域特色,还处于‘临摹’的阶段,但从效果上说,学生的反响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的主动性、他们的创新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膨胀。”郑校长介绍说。“能够临摹好,就是向前的迈步。”

  最关键的是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开什么样的课,而最大的问题也最集中、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身上。

  郑校长认为,从目前的现状看,大部分教师尚缺乏开发的意识和能力,长期的被动服从并完成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使学校与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存在“重教育轻课程”,“重教学轻开发”的状态,这就导致教师职前职后教育都缺乏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

  此外,由于目前所限的教育体制、编制问题,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腾出时间进行课程开发,显得相当困难,加上信息、资金等课程资源匮乏,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教师人数少、水平低及知识陈旧等多种因素也大大困扰着基层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应对困难的几个建议

  传统意识中,“反”要远比“正”来得容易,因为反就是破坏,但对教育而言,谁能够造这个“反”,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因为谁都不愿意以牺牲学生为代价。但“反”了之后,马上就要建立“秩序”,建立“正统”,所以校本课程改革带来的“反传统”的课程模式同时也是在建立课程模式的“新秩序”。

  郑校长提出了校本课程应对现有困难处境的几个建议:一是加强校本培训和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能力;二是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资金共出、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的课程资源系统,加强与大学以及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流,在行动研究中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是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定期举办专家论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网;四是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空条件与经费,建立校本开发小组。

  □声音

  专家指出:课改追求的并不是走不走班

  秋季开始的全省高中课改最大一个特征是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它产生的结果将是走班制,但是,学校的担心也由此而来,上哪去找那么多的教室?据说,有些一级达标学校已经在担心自己的教室不够用,这让普通学校忧心忡忡:大张旗鼓扩建之后的一级达标学校都嫌教室不够,那我们还怎么课改呢?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那些把高中课改的最大亮点等同于走班制和学分制的看法是本末倒置,是把“方式提升到实质”,事实上,课改追求的并不是走不走班,而是学生实际所获得的有价值的课程选项有多大。在理想主义者看来,课改后,课程应该是“超市”,学生爱到哪儿上课就到哪儿上课,与此同时,这种选择应该是“有限制的选择”,从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懂得,选择的意愿不可能得到100%的满足。

  事实上,课程的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而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是学会规划人生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看待和处理问题、学会理性接纳现实条件、宽待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采访手记

  放手让它像婴儿样在地上爬滚

  在福州市还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学校以“课改”或者“校本课程”为主题的公开课程,之所以从未有过,是因为教师们还对这样的课抱着“瞧瞧看”的态度,还没有感受到“革命”将至的兴奋。

  所以,福州三中说能够把这样一堂课拿出来示范,本身就需要一种气度。不在乎它有多成功,不在乎它能给予孩子些什么收获,而在于它被拿了出来。福州三中语文高级教师 朱天骐老师就打一个比喻,就像一个婴儿,它不会走,甚至连爬都还爬不清楚,你会放手吗?今天它被放手了,也许它蹒跚、也许它还摔了个跟头,哇哇地哭,但它在慢慢成长着。

  开一堂成功的校本课程,学生会发现突然之间老师变了,变成了一个他们崇拜的人物,知道那么多野史,知道那么多细节。学生这种兴奋点源自它是自己选择的课程,是自己感兴趣的。这样的一堂课对教师而言是震撼的,会迫使他们在教改的环境中不断思考。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对于这样的一堂校本实验课、对于课改,他们是可以看到前面的亮光。但就目前来说,我们可以让这样的一堂校本实验课,不去过多计较学生收获了多少,学到了什么知识点,反响和效果如何,意义在于让它像婴儿在地上或爬或滚,学着前行。只有在地上摸爬滚打多了,它才能像孩子一样站起来,坚实地向前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