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应聘路上玄机重重 大学生跌进“实战”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9:46 西安新闻网
来源: 西安晚报

  

应聘路上玄机重重大学生跌进“实战”陷阱

  眼下,又到了求职热逐渐升温之际,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开始了应聘求职“最后的冲刺”。没有想到的是,许多学生却跌进了千奇百怪的各种“实战”陷阱。

  招聘单位黑招迭出

  不久前,上海音乐厅在招聘“市场营销”人员时,“面试项目”之一是出售音乐会门票,规定“出票多者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面试”。学生们质疑:“我们这不是当义务售票员吗?”“要是有人求职心切,自己掏腰包买票,也算有‘业务能力’吗?”

  借“考察”之名、图自身之利的“实战招聘”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招数:

  一是打着“考察”“锻炼”等旗号,让求职者无偿推销商品。二是借“写策划”“做方案”等名义,窃取求职者的创意。三是个别用人单位的“群体忽悠”。各类岗位一概来者不拒,收进一大批“打工实习生”,临到签约期才发话“今年没有招人指标”,将所有人“踢”出门外。

  学生只能消极防守

  “企业名称:×××公司。描述:签了‘实习合同’,让交300元钱‘实习材料费’,6天实习其实就是帮他们推销……”

  类似的帖子,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各大高校BBS的“求职版”上随处可见。这是由曾经“上当”的学生自发记录的公司“黑名单”。“黑名单”上,众多受骗学生写下各自遭遇。

  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谢对记者说,搞这种“学生帮学生”的“黑名单”,实是出于无奈。很希望校方或劳动部门出手,而不是光靠学生抱团、“消极防守”。

  谁来填补“规则真空”

  “揭开‘实战招聘’的外衣,背后深藏的是就业市场正在形成的一种‘潜规则’。”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社建说,“潜规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地觉得,“你既然来应聘,就要迁就我们”;另一方面,毕业生明知利益受损,仍选择忍气吞声、默默承受,只盼“公司最后能要我”;如果最终仍然没有谋得职位,也只好“自认倒霉”,这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定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有关人士日前表示,20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将达到1400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为413万人,比去年再增75万人,这表明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也就不得不对用人单位的颐指气使逆来顺受。

  上海法学专家李美娟说,现行法律规定,劳动试用期不能超过6个月。但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单位的实习期不足6个月,而求职者在此期间难有权益保障。李美娟无奈地为学生“支招”:在法规尚未完善之时,学生的“最佳”办法,是将“黑名单”反映给企业所属的行业协会,借助协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维护自己的权益。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面对规则的空白,学校、劳动部门和法律部门都有责任伸出手管管,通过事后追诉等办法,共同保护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规范招聘市场。据新华社3月19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