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生不能太“实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0:33 红网

  太“实际”了,大学生就很难承载相应的社会理想和责任,也将使自己变得不快乐。这正是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感到失落、焦虑和空虚的原因。

  “你们每月赚多少钱?”近日,记者在驻济某高校采访时,一位男大学生在获悉笔者的身份后这样问。

  在随后和该校一些同学交流时,笔者就此抛出一个问题:你猜那位同学一开口问了我一个什么问题?令笔者稍稍吃惊的是,竟有同学不假思索一口说出。他和该同学有着同样的关注。对此,不少大学生朋友解释,作为关注就业的在校生,谈工资待遇的话题“太正常了”。

  难怪有熟悉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教师感慨:在他的记忆中,几年前不少学生为了尽早“入世”,在大一大二时就心急火燎地搞兼职、干家教、做推销,想尽一切办法和社会接触,了解社会。但如今,就是再“开明”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无感慨:时下一些大学生太“实际”了,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变化成“钱”来衡量。个别学生比最“实际”的社会人还“实际”。

  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在诸多方面。以大家最关注的就业为例,不止一位的人事经理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应届生的眼睛不应一味盯着工资,更应该关注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企业的发展环境。某企业负责人感慨:在我们这儿,如果有人能安心努力干三年,企业不想提拔都不行。但现实中,他这一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

  还有一位大学生朋友走进理发店应聘“浴工”,张口就问:“你们的工资都很高吗?”店长没好气地说:“我们的工资都很高,五百多1同学走后,店长不吐不快:“现在人都怎么了,张口就是工资。为什么不先想想能给别人做点什么?”

  这样说话是否“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想起,某高校曾组织工科学生算了一笔“学费账”,得出所有大学在校生的日均学习成本均在百元以上。而一名大学生四年的总花费少则三四万元,多则十余万元。这在时下大学普遍欠银行高额债务、对学生的各种减免照顾政策一落千丈的情况下,大学生以钱为标准衡量事物好像无可厚非。

  但是,太“实际”了,大学生就很难承载相应的社会理想和责任,也将使自己变得不快乐。君不见,若干学生在辛苦进入大学校园“小社会”后感到失落、焦虑和空虚?尽管世事的变化,不能要求所有的大学及大学生都拥有“为社会储备人才”的理想,但总是应该讲一些精神的。对此,教师的引导也十分重要。

  (稿源:齐鲁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