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深圳的大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20:1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善哲

  深圳报道

  深圳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流露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欲望。但是它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3月26日,深圳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对此的回应是:“首先是缺乏高水平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不足。”

  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储备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办高水平学术交流的载体不足,以及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不足。

  在深圳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深圳需要一所理工类大学”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多个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建议和提案均与此有关。付诸大会审议的深圳“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及,“采用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筹建1—2所高水平大学”。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泉告诉本报记者,筹建新大学的工作方案正在制定中,不日出台,“在今年将组建工作领导小组”。“这将是一所体现深圳改革试验区性质的大学,我们力求在办学体制上突破传统。” 张宝泉说。

  “人家栽树,深圳摘桃子”

  在由深圳市社科院操刀的《深圳蓝皮书——2006年:中国深圳发展报告》(下称《蓝皮书》)中,专家们忧心忡忡,深圳羸弱的高等教育水准正成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一块“短板”。

  深圳目前仅有深圳大学一所本科院校,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院校。深圳“十一五”规划给深大的定位是“争取2010年进入全国高校综合排名100名”。这样的局面显然与深圳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不相匹配。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早年的深圳太专注于经济使命,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催生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政协委员郭志文说,深圳的第一代建设者已步入中年,而第二代及其后代落户深圳已成铁定事实,这部分人成年后将是深圳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源泉。“深圳社会和政府有义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高等教育条件。”

  《蓝皮书》认为,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时,高等教育的规模会迅速扩大。深圳2004年人均GDP已到7162美元,扩大本科以上教育规模正当其时。

  不出意外,深圳高教的“新丁”将是一所理工类大学。“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会侧重理工科。”张宝泉向记者透露。

  《蓝皮书》认为,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文化的长期积淀,发展周期较长。理工类大学较少受到文化阻抗,可通过国际交流等方式直接进入科技前沿。

  《蓝皮书》中此篇的作者提议将新大学冠名为“深圳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大学,也是力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标杆”的深圳所不可或缺的。

  自身科技人才供给机制的匮乏,一直被认为是深圳长远发展的心腹大患。每逢高校毕业期临近,深圳企业到各个城市大规模“市场化”招聘人才的举动,被乐正认为是“人家栽树,深圳摘桃子”。

  “深圳最大的麻烦就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出产人才。”被树立为民企自主创新典范的迈瑞公司老总徐航说。很多人相信,深圳的人才战略必须从“引进为主”调整为“培养与引进并重”。郭志文说,改革已成百花齐放之势,深圳的政策优势,甚至硬件优势正在逐渐消弭。《蓝皮书》援引数据说,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已从2000年的第二位下滑至2005年的第六位。

  别人靠不住,不如反求诸己。这个城市需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模式之辩

  深圳从来没有放弃在高等教育领域异军突起的雄心。曾经的设想,是从内陆城市搬迁一所高校来深圳,但几经反复,无疾而终。

  于是深圳下定决心建立自己的一流大学。

  《蓝皮书》说,建议中的深圳科技大学将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办,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在校长选聘、团队创建、制度建设方面有“体制性”突破,并且“不受国内现有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限制”。同时,在全球选聘高水平的校长,由校长全球选聘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具有构建创新团队的资源配置权;建立高标准薪酬制度和与世界接轨的学术制度,等等。目标是用10年左右时间,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创新性科技大学。

  《蓝皮书》中该报告的撰写者来自深圳社科院和深圳教育局。乐正则提出了不同的办学思路。他在政协提案中,建议由深圳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河套地区创办“华南科技大学”,聘请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纬担任校长。乐正认为,这将实现对香港的教师资源与大陆的学生资源、香港的科研能力与深圳的产业实力的双向整合。

  这是深圳目前呼声最高的两种办学模式。张宝泉承认,“目前还没有定案”。与教育部也进行了先期的沟通,“但必须是我们拿出具体的方案,教育部才会决定是否审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