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无关文化只求猎奇 安徽开发"金瓶梅公园"惹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4:02 中国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金瓶梅》故事也拿来作景点开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近日的招商举措不由得让人反思国内如今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诸多问题。

  日前,据媒体报道,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以《金瓶梅》故事为文化背景,

投资两千多万开发建设《金瓶梅》遗址公园,预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正式向公众开放。公园占地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公园目前正按照《金瓶梅》描写的场景复建《金瓶梅》遗址公园、钓雪园、曲水园等园林建筑及大批附属建筑。

  而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分别向国家旅游局、安徽省旅游局以及黄山市旅游局相关人士分别咨询此事时,却均得到“不清楚”或“不知道”的回复。但记者发现,在中共黄山市徽州区委办公室承办的徽州招商网“招商项目”中,2003年“《金瓶梅》故事景点开发”就已纳入该区的旅游房地产招商项目,并已列出详细的招商内容。

  无关文化,只关猎奇

  记者在徽州招商网上“《金瓶梅》故事景点开发项目简介”中看到这样的论述:“书中主要人物‘西门庆’的原形为西溪南大盐商吴天行。‘西门庆’的私家园林花园(葫芦门、果园、野径园)、‘藏春坞’等在西溪南依旧可见。《金瓶梅》是全方位传播徽文化的载体,扯动着徽文化的每一根神经。”根据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根据当地学者潘志义的研究,《金瓶梅》的作者权已经被归于当地文学家汪道昆名下。潘志义等人还认为书中的主要人物原型都是徽州西溪南村人,书中的故事也都发生在徽州一带。

  就《金瓶梅》的作者归属和创作背景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教授向记者介绍,学界的研究至少有十多种不同说法,可以说是一桩无头案,如果要确证,只能靠出土文物。杨义教授认为,仅就“《金瓶梅》故事景点开发”一事来说,作者是否为当地人,故事是否发生在当地,实际上与学术并无太大关系,仅是商业炒作而已。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则认为,徽州区西溪南村开发《金瓶梅》遗址公园的举动价值观不明朗,没有考虑公众的接受能力。虽然他认同这本书在文学及民俗学上的价值,但众所周知,这本书有其自己的特性。这本书涉及人类生活“最复杂、最敏感”的一部分,内容很容易引起争议。而开发《金瓶梅》遗址公园更多的还是一种满足公众猎奇心理,扩大旅游需求的行为。西溪南村在这件事上没有掌握好分寸和尺度,也没注意照顾到民族感情难以接受的问题。

  知名旅游专家王建明也认为,徽州区西溪南村开发《金瓶梅》遗址公园明显是想“打个擦边球”,利用《金瓶梅》内容的私密性和敏感性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但是在中国,性的神秘感破除得很快。如果是在五年前,甚至是三年前还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但在现在安全套自动售卖机都已经进入大学校园的环境下,性的神秘感即便不是已经“荡然无存”,也已经是“气若游丝”了。希望利用《金瓶梅》故事中存在的有关性的内容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想法,是可笑的。

  明知“打水漂”,投资也有人?

  徽州区西溪南村是千年古村落和古徽州的商业重镇,曾出现徽商近百位,宋代至明清时代的私家园林就有十多处。当地还保存了古商业街道、古巷弄、祠堂、古桥及百余古民居,其中的“老屋阁”与“绿绕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西溪南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不是旅游资源匮乏到一定要和《金瓶梅》遗址扯上关系。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王建明也表示不赞同西溪南村开发《金瓶梅》遗址公园。

  王建明认为,开发《金瓶梅》遗址公园类似于近年国内兴起的建设主题公园的做法。旅游业界和学者对这种做法是不感兴趣的,这种项目投资多、回报小、风险大,很容易将投资“打水漂”。例如,今天去北京市朝阳区公园游玩的游客中,有几个知道那曾经有个没兴旺几天的“西游记宫”?旅游业界和学者能够对建设此类公园保持冷静,但有两类人还是对此趋之若鹜:一类是房地产商,另一类是投资商。房地产商通常是以和政府联合开发为名,没有真实的投入,并趁势占有土地资源,例如北京的欢乐谷。而投资商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进行少量的前期投入,再以项目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这种文化旅游开发几乎成了投资商和房地产商投资盈利的手段。加之,在地方官员中普遍追求建设政绩工程,利用文化招商建设各类文化公园成为这些人谋利的工具,更谈不上什么保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了。

  其实,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开发《金瓶梅》遗址公园也不是第一次,山东和河北都曾有类似的项目上马。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以明代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依据修建的文化公园;杭州宋城则是对名著《水浒传》时代风貌的重现;今年三月,西安市民开始积极呼吁修建“唐诗公园”。这几个旅游项目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为中心,向人们传达了健康、积极的讯息。但是利用文化招商的出发点毕竟还是商业利益,文化的出现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当清明上河园外的小贩大声叫卖:“批发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令人不禁想到当文化遭遇商业时,文化注定是被贱卖的搭售品。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文/许由、姚阿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