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专业调整:如何平衡市场高校政府三者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9:17 红网

  

高校专业调整:如何平衡市场高校政府三者关系?
每年,一批批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都免不了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今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或调整的2594个专业,同时,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获得批准,今年不得安排招生,还有2个专业获同意撤销。

  此次专业调整目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社会、市场对于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一些理工科院校纷纷增设文科、艺术类专业,似乎也暗示了部分高校的办学方向正发生某种变化。然而,热门专业能否带来热门就业?专业调整到底以何为标准?政府在专业调整中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专业设置中,应该如何平衡市场、高校、政府的关系?

  政府与高校――

  谁来设置专业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教育部已取消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范围内专业的审批规定,改为备案制,还在部分大学试行了专业自主权试点。但政府还保留对“目录”外专业与控制性专业的审批权。自主设置专业权并没有切实落到高校手中。

  “专业设置的权力应下放给学校,这是法律赋予高校的权力。政府包办专业,只能导致政府的教育负担越来越重,妨碍了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完全放开,确实需要一段过程。”高等教育专家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政府要做的工作,一是制定办学规范,并依据规范指导和监督高校的办学情况;二是发布社会需求信息,尤其应该充分利用教育中介调查、预测各类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高校,促进用人单位与高校、学生的沟通。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校同时设立某个专业,就是因为高校收集的信息不充分。只看到了该专业在本地的需求,不知道它在全国的需求情况,也不知道它在其他学校的办学情况。”他介绍,现在有不少地方政府已加大了发布信息的职能,如推出对某地人才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市场热点有导向作用的“人才目录”,但总体而言,发布的需求信息还太粗、太笼统。比如,某地发布信息说:“会计类专业人才在本市出现过剩,这一专业在全国还属于紧缺专业。”这样的信息对高校来说是无用的,也不可能以此指导专业设置。“应该有当年、5年内、10年内专业走向情况的调查,包括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什么岗位工作、薪酬、职业前景,都应该有一个短中长期的跟踪调查,这个工作应该由政府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去做。”

  社会需求与自身定位――

  以什么标准来调整

  此次新增专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年的热门专业或急需专业。而此次同意撤销的2个专业,高校给出的理由也与就业情况不理想有关。这说明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重视社会需求,但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以就业率定专业生死的倾向,有的地方明确提出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停办。

  熊丙奇认为,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给大学教育提出了3个问题。其一,就业率能不能准确反映社会需求。比如,目前矿业专业的学生就业难,是否能反映我们不需要矿业人才?是否能因此停办矿业专业?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缪协兴把矿业人才的境遇比作“恶性循环”――安全规范的煤矿行业发展缓慢,对人才需求偏淡;高校逐年降低矿业人才的招生和培养;矿业专业学生减少,煤炭工业发展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一旦煤矿行业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真正懂煤炭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的人才要在哪里培养?所以,矿业类大学不该丢掉自己的特色!”

  其二,高校能否片面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过去的教育大家提出,高等教育有三个层次的功能:“德,培养学生一流的人品;才,学习知识的能力,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术,掌握生活的技能。”而现在,大学教育过分倾向于“术”,而忽视了前两者的培养。在就业的考量下,“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专业设置偏向技能型而非基础理论教育似乎也理所当然。“如果所有专业都变成了行业对口培训,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只是操作性技术、如何考证书去换取生活的面包,我们培养的就不是人才,顶多只是高级匠人。”熊丙奇认为,大学不应是社会的服务站,大学教育是造木材的过程,而不是根据需要输送木材的过程。

  其三,学校不断根据市场调整专业,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市场是否买账?“有的学校明明以理工科为特色,看见艺考越来越热,就非要发展艺术类专业,不管有没有条件,先办了再说。这种做法,不但新增的专业没有前途,而且自身传统也会消失殆尽。专业调整应该是在自身定位下结合市场需求作出的长远决定,不能跟风而上。”

  新与旧――

  调整尺度如何把握

  每年全国各高校都要向教育部门申请新增专业,对于未能获批的新增专业,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专家项家祥分析说,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专业雷同,二是高校办学总量控制,三是师资和基础条件不符合要求。

  记者在不同意设置的本科专业名录中看到,许多学校都申报了信息安全专业。项家祥认为,目前,高校申请的新专业还缺乏前瞻性,缺乏结合自身特色的专业前景调研。“新设一个专业,到底想把它发展成什么样子,它应该归于哪个体系,4年后,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否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这是在专业设置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信息安全无疑是现在的热门,可大家都一哄而上,4年后又会出现热门专业就业难的窘境。”

  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新增名单中有25个新专业。有的是过去没有的新专业,如一些学校开设的女性学、商务策划管理等。另外,新专业中有部分是恢复了的老专业,如粮食工程、核技术和风景园林专业;还有部分是调整了一些专业的培养方向,如从英语专业中分化出翻译专业等。该如何看待这些新专业?

  项家祥提醒说,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求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但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传统学科全部抛开。“为什么此次要激活一些老专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老专业又焕发出新活力。同时也说明,新与旧没有绝对的划分。”

  “许多世界名校都有历史悠久的专业积累。在发展大学教育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基础学科建设。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完善它。”

  (稿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